|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一 概述 | 第13-23页 |
| (一)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二)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三)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 (五) 相关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18-21页 |
| (六) 术语界定 | 第21-23页 |
| 二 《玲珑》概况及其对近代服饰研究的作用 | 第23-34页 |
| (一) 《玲珑》的历史及其定位 | 第23-24页 |
| (二) 《玲珑》的内容特色 | 第24-26页 |
| (三) "玲珑群体"的界定 | 第26-30页 |
| (四) 《玲珑》中的服饰信息在20世纪30年代服装史研究中的作用 | 第30-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三 《玲珑》中服饰信息的类型及特征 | 第34-42页 |
| (一) 《玲珑》中文字类服饰信息的描述 | 第34-38页 |
| (二) 《玲珑》中图片类服饰信息的描述 | 第38-39页 |
| (三) 《玲珑》中混合类服饰信息的描述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四 《玲珑》中典型服装品类及其特征 | 第42-97页 |
| (一) 旗袍 | 第42-68页 |
| (二) 中式两节制服装 | 第68页 |
| (三) 西式服装 | 第68-92页 |
| (四) 中式服装的西化 | 第92-96页 |
| 小结 | 第96-97页 |
| 五 《玲珑》中的饰品品类及其特征 | 第97-112页 |
| (一)、项链 | 第97页 |
| (二)、手镯 | 第97-98页 |
| (三)、耳环 | 第98-99页 |
| (四)、手表 | 第99页 |
| (五)、戒指 | 第99-101页 |
| (六)、发饰 | 第101-102页 |
| (七)、眼镜 | 第102-103页 |
| (八)、襟花 | 第103-104页 |
| (九)、颈饰 | 第104-105页 |
| (十)、手套 | 第105-106页 |
| (十一)、帽 | 第106-107页 |
| (十二)、手提包 | 第107-108页 |
| (十三)、皮鞋 | 第108-110页 |
| (十四)、扇子 | 第110页 |
| (十五)、阳伞 | 第110-111页 |
| (十六)、文胸 | 第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2页 |
| 六 《玲珑》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第112-127页 |
| (一)、明星 | 第112-114页 |
| (二)、名媛 | 第114-116页 |
| (三)、名人之女眷 | 第116-118页 |
| (四)、女学生 | 第118-121页 |
| (五)、职业女性 | 第121-124页 |
| (六)、特殊情况下的女性形象 | 第124-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7页 |
| 七 《玲珑》与30年代服饰文化 | 第127-137页 |
| (一) 对西化服饰的推广 | 第127-129页 |
| (二) 构建了"玲珑群体"服饰形象的公共空间 | 第129-130页 |
| (三) 推进了30年代女性服饰形观念的转变 | 第130-136页 |
| 小结 | 第136-137页 |
| 结论 | 第137-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44页 |
| 附录 | 第144-1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51-152页 |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