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地区二叠—三叠系地质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3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8-11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地质概况 | 第13-20页 |
·大地构造位置、构造特征 | 第13-15页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3页 |
·构造特征 | 第13-15页 |
·地层特征 | 第15-19页 |
·勘探现状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构造模型建立 | 第20-37页 |
·构造解释 | 第22-26页 |
·构建速度模型 | 第26-29页 |
·断层模型 | 第29-33页 |
·层面模型 | 第33-37页 |
第四章 沉积相分析及相模型建立 | 第37-76页 |
·相类型、特征 | 第37-39页 |
·单井相、剖面相分析 | 第39-50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39-46页 |
·剖面相分析 | 第46-50页 |
·地震属性技术应用 | 第50-60页 |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简介 | 第50-51页 |
·地震属性地质解释 | 第51-60页 |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0-69页 |
·普光地区沉积相展布 | 第60-64页 |
·河坝地区沉积相展布 | 第64-67页 |
·元坝地区沉积相展布 | 第67-69页 |
·沉积相模型 | 第69-76页 |
·普光地区沉积相模型 | 第70-71页 |
·河坝地区沉积相模型 | 第71-73页 |
·元坝地区沉积相模型 | 第73-76页 |
第五章 储层属性模型建立 | 第76-81页 |
·孔隙度模型 | 第76-79页 |
·渗透率模型 | 第79-81页 |
第六章 地质模型在压力预测中的应用探讨 | 第81-89页 |
·普光地区沉积相模型与地层压力分布关系探讨 | 第81-83页 |
·普光地区属性模型与地层压力关系探讨 | 第83-89页 |
·理论基础及公式推导 | 第83-84页 |
·实验数据采集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84-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