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

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导论第11-24页
第一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4-32页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4-26页
 第二节 心理分析第26-29页
  一、心理定势理论第26-27页
  二、“沉默的螺旋”假说第27-28页
  三、群体极化现象第28-29页
 第三节 复杂系统理论第29-32页
  一、蝴蝶效应理论第29-30页
  二、自组织现象理论第30-32页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类型及负面效应第32-45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第32-37页
  一、传播迅速,人尽皆知第32-33页
  二、感召力强,一呼百应第33-34页
  三、虚实交互,影响难料第34-35页
  四、谣言四起,舆论难控第35-37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第37-42页
  一、网络空间的群体性事件第37-38页
  二、以网络为中介的群体性事件第38-40页
  三、网内网外互动的群体性事件第40-42页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第42-45页
  一、损坏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第42-43页
  二、促使网民模仿,引发倒逼效应第43页
  三、放大社会矛盾,造成群体对立第43-44页
  四、激发非理性情绪,导致过激行为第44-45页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第45-56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现实矛盾在网络上的折射第45-47页
  一、经济领域矛盾产生利益分化第45-46页
  二、政治领域矛盾导致干群冲突第46-47页
 第二节 互联网为舆情的放大提供技术条件第47-48页
  一、互联网技术实现群体聚集第47页
  二、互联网技术实现广场效应第47-48页
  三、互联网技术实现病毒传播第48页
 第三节 传播策略的使用实现网络动员第48-51页
  一、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聚集眼球第49页
  二、采用叙事修辞的报道手法改变议题第49-50页
  三、意见领袖的介入推波助澜第50-51页
 第四节 干部网络执政能力低,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第51-53页
  一、少数干部对待媒体态度恶劣第51-52页
  二、干部对网络舆论规律缺乏了解第52-53页
  三、网络管理方式滞后第53页
 第五节 新媒体职业道德偏离,导致网络负面舆情频发第53-56页
  一、经济效益的刺激第54页
  二、职业道德的淡化第54页
  三、互联网属地管理的局限第54-56页
第四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第56-66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原则第56-59页
  一、以人为本原则第56-57页
  二、第一时间原则第57-58页
  三、真诚原则第58页
  四、主动原则第58-59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第59-66页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赢得公众信任第59-60页
  二、建立网络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第60-61页
  三、建立网络沟通机制,实现民意互动第61-62页
  四、主动设置新闻议程,引导舆论走向第62-63页
  五、讲究网络传播技巧,消除滋生土壤第63-64页
  六、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净化网络环境第64-66页
结语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研究
下一篇: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