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页 |
| ·框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 ·框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胜浦三宝”概述 | 第13-20页 |
| ·胜浦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 第13页 |
| ·胜浦水乡妇女服饰 | 第13-17页 |
| ·概述 | 第13-14页 |
| ·胜浦水乡妇女服饰的类型 | 第14-17页 |
| ·胜浦山歌 | 第17页 |
| ·概述 | 第17页 |
| ·胜浦山歌的分类 | 第17页 |
| ·胜浦宣卷 | 第17-20页 |
| ·概述 | 第17-18页 |
| ·胜浦宣卷的发展 | 第18-19页 |
| ·胜浦卷本的分类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胜浦三宝”的传承与演变 | 第20-40页 |
| ·胜浦现代工业发展的路径 | 第20-22页 |
| ·胜浦镇居民生活的变化 | 第22-28页 |
| ·自然村落向居民小区转变 | 第22-24页 |
| ·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 | 第24-28页 |
| ·传统妇女服饰的现状 | 第28-35页 |
| ·穿着者寂寂 | 第28-30页 |
| ·制作者寥寥 | 第30-31页 |
| ·服饰形制和制作工艺现状 | 第31-35页 |
| ·胜浦山歌和宣卷的现状 | 第35-40页 |
| ·胜浦山歌的现状 | 第35-38页 |
| ·胜浦宣卷的现状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胜浦三宝”的民俗意义 | 第40-52页 |
| ·胜浦地区的“稻作文化” | 第40页 |
| ·“胜浦三宝”与“稻作文化” | 第40-43页 |
| ·来源于斯 | 第40-42页 |
| ·丰富与斯 | 第42-43页 |
| ·“胜浦三宝”是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统一 | 第43-46页 |
| ·独特性 | 第43-44页 |
| ·程式性 | 第44页 |
| ·季节性 | 第44-45页 |
| ·即兴性 | 第45-46页 |
| ·“胜浦三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分析 | 第46-52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 第46-47页 |
| ·“胜浦三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 第47-51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发的思考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胜浦三宝”文化开发的SWOT 分析和对策 | 第52-58页 |
| ·内部优势(S) | 第52-53页 |
| ·“胜浦三宝”文化资源的内涵 | 第52页 |
| ·与周边高校的科研相结合 | 第52-53页 |
| ·内部劣势(W) | 第53页 |
| ·相关现存景观较少 | 第53页 |
| ·人文资源不可再生 | 第53页 |
| ·宣传营销力度不足 | 第53页 |
| ·外部机会(O) | 第53-54页 |
| ·民间艺术的再认识 | 第53-54页 |
| ·旅游偏好的转移 | 第54页 |
| ·外部挑战(T) | 第54页 |
| ·同行业内部竞争激烈 | 第54页 |
| ·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失 | 第54页 |
| ·“胜浦三宝”文化开发的对策 | 第54-58页 |
| ·“胜浦三宝”的传承 | 第55-56页 |
| ·“胜浦三宝”的开发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59页 |
| ·总结 | 第58页 |
| ·后续研究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 附录: 采风调查问卷范例 | 第63-65页 |
| 附录: 采访记录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