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传统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 第11-12页 |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 第12-20页 |
·SHARON 工艺 | 第12-14页 |
·ANAMMOX 工艺 | 第14-17页 |
·CANON 工艺 | 第17-18页 |
·其它工艺 | 第18-20页 |
·实现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途径 | 第20-22页 |
·脱氮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课题目的、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改性填料对 SBBR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 | 第25-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接种泥源 | 第25-26页 |
·进水水质 | 第26-27页 |
·填料的选取及改性 | 第27页 |
·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 第27-28页 |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活性碳纤维改性前后表面特性的对比 | 第29-31页 |
·SEM 观察、生物膜干重和活性分析 | 第31-33页 |
·启动过程物质转化特征 | 第33-36页 |
·氮负荷提升阶段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3 无机碳源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 | 第41-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试验装置 | 第41页 |
·运行控制策略 | 第41-42页 |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IC 限制过程对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FA 和 pH | 第44-45页 |
·进水 IC 恢复 | 第45-49页 |
4 自由氨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 | 第49-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接种污泥 | 第49页 |
·进水水质 | 第49页 |
·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 第49页 |
·FA 以及 pH 关联的 FA 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 | 第49-51页 |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FA 对系统启动过程的影响 | 第52-54页 |
·FA 增加的条件下对系统的影响 | 第54-56页 |
·pH 及 FA 变动的条件下对系统的影响 | 第56-59页 |
·氮负荷提升阶段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5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微生物 EPS 的组成特性 | 第63-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生物絮体的来源 | 第63-64页 |
·EPS 的提取方法 | 第64-65页 |
·化学分析方法 | 第65页 |
·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65页 |
·紧密附着型 EPS 提取方法 | 第65-67页 |
·EPS 的紫外可见光谱 | 第67-69页 |
·生物絮体不同层面 EPS 的化学结构特征 | 第69-76页 |
·SEPS 化学结构分析 | 第69-70页 |
·LB-EPS 的化学结构分析 | 第70页 |
·TB-EPS 的化学结构分析 | 第70-71页 |
·EPS 的组成与结构 | 第71-74页 |
·FT-IR 对 EPS 的结构分析 | 第74-76页 |
·不同填料生物膜 EPS | 第76-78页 |
·两种填料上生物膜 EPS 不同层面组分分布 | 第76-78页 |
·两种填料上生物膜 EPS 各组分总量比较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建议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5页 |
附录 | 第95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