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 道德 | 第12页 |
(二) 道德观 | 第12-13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基本内涵 | 第13页 |
(二)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观的背景和目标 | 第15-18页 |
一、先秦儒家道德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5页 |
二、先秦儒家道德观教育目标 | 第15-18页 |
(一) 理想人格—“圣人”和“君子” | 第15-17页 |
(二) 现实人格—“士”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先秦儒家道德观基本内容及特征 | 第18-26页 |
一、先秦儒家道德观主要理论 | 第18-22页 |
(一) 仁 | 第18-19页 |
(二) 义 | 第19页 |
(三) 礼 | 第19-20页 |
(四) 智 | 第20-21页 |
(五) 信 | 第21-22页 |
二、先秦儒家道德观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一) 重群体轻个人的利他性 | 第22页 |
(二) 重内化轻外化的自律性 | 第22-23页 |
(三) 重人生轻鬼神的现实性 | 第23-24页 |
三、先秦儒家道德观的局限性和超越性 | 第24-26页 |
(一) 时代局限性 | 第24页 |
(二) 内在超越性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 第26-31页 |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 道德价值取向功利化 | 第26页 |
(二) 社会责任感淡漠化 | 第26-27页 |
(三) 生活追求享乐化 | 第27-28页 |
(四) 性道德观念随意化 | 第28-29页 |
二、大学生道德水平下滑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一) 市场经济的影响 | 第29页 |
(二) 西方道德观的冲击 | 第29页 |
(三) 德育教育的滞后 | 第29-30页 |
(四) 网络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先秦儒家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塑造的启示 | 第31-35页 |
一、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 第31-32页 |
二、儒家“中庸和谐”思想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 第32-33页 |
三、儒家道德观的力行意识有助于大学生道德实践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