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件Agent的三层木马模型及实现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木马软件发展历程 | 第13-18页 |
·木马分类 | 第14-15页 |
·木马技术 | 第15-18页 |
·论文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第20-34页 |
·网络攻击技术 | 第20-22页 |
·网络攻击的分类 | 第20-21页 |
·入侵攻击技术 | 第21页 |
·拒绝服务攻击技术 | 第21-22页 |
·会话劫持攻击技术 | 第22页 |
·木马防御技术 | 第22-24页 |
·木马隐藏技术 | 第22-23页 |
·木马生存技术 | 第23-24页 |
·典型木马软件分析 | 第24-26页 |
·软件Agent 技术 | 第26-33页 |
·概念和思想 | 第26-28页 |
·软件Agent 模型 | 第28-32页 |
·知识型体系结构 | 第28-29页 |
·反应型体系结构 | 第29页 |
·认知型体系结构 | 第29-30页 |
·混合型体系结构 | 第30-32页 |
·软件Agent 技术特点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软件Agent的三层木马模型 | 第34-48页 |
·传统木马软件的不足 | 第34-36页 |
·基于Agent 的三层木马结构模型MAST | 第36-42页 |
·MAST 模型客户端 | 第38-39页 |
·MAST 模型控制代理 | 第39-41页 |
·MAST 模型服务端 | 第41-42页 |
·MAST 模型中Agent 实现体系结构 | 第42-44页 |
·MAST 模型的执行流程 | 第44-46页 |
·MAST 模型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软件Agent三层木马隐蔽关键技术 | 第48-62页 |
·异步控制技术 | 第48-51页 |
·异步控制方法 | 第48-50页 |
·反向链接 | 第50页 |
·信息存储与中转 | 第50-51页 |
·环境感知与自适应技术 | 第51-55页 |
·环境信息的获取与存储表示 | 第51-53页 |
·木马服务端自适应调整 | 第53-55页 |
·协同隐藏技术 | 第55-58页 |
·协同隐藏的概念 | 第55-56页 |
·服务端间协同隐藏 | 第56-57页 |
·协同隐藏方法 | 第57-58页 |
·抗查杀技术 | 第58-60页 |
·抗查杀技术思想 | 第58页 |
·PE 文件格式介绍 | 第58-59页 |
·外部加密内存解密运行技术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基于MAST模型的木马软件原型 | 第62-83页 |
·木马软件原型基础 | 第62-67页 |
·灰鸽子木马 | 第62-63页 |
·屏幕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63-64页 |
·动态IP 更新和反弹端口链接 | 第64-65页 |
·数据发送和接收 | 第65-66页 |
·控制指令处理 | 第66-67页 |
·异步控制技术实现 | 第67-69页 |
·感知环境与自适应调整实现 | 第69-71页 |
·协同隐藏技术实现 | 第71-73页 |
·抗查杀技术实现 | 第73-75页 |
·木马服务端抗查杀工具化的概念 | 第73-74页 |
·木马服务端加工工具 | 第74-75页 |
·案例分析与实验验证 | 第75-81页 |
·案例分析 | 第75-78页 |
·木马隐蔽性的实验分析 | 第78-81页 |
·服务端免杀对比实验 | 第78页 |
·自适应调整实验 | 第78-79页 |
·协同隐藏实验 | 第79-81页 |
·木马生存实验 | 第81页 |
·本章小节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3-85页 |
·总结 | 第83页 |
·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