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论文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的范围 | 第9页 |
·论文研究的对象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和结构 | 第10-15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与我国长城的展示利用 | 第15-21页 |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 | 第15-18页 |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实例研究 | 第15-17页 |
·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原则 | 第17-18页 |
·我国长城的展示利用 | 第18-20页 |
·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 第18页 |
·我国长城展示利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展示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明长城北京段展示利用现状分析 | 第21-32页 |
·明长城北京段的总体特点 | 第21-23页 |
·历史沿革 | 第21页 |
·分布概况 | 第21-22页 |
·长城展示点的开放与分布 | 第22-23页 |
·明长城北京段的展示主题与意义 | 第23-24页 |
·明长城北京段的展示主题 | 第23-24页 |
·明长城北京段的展示意义 | 第24页 |
·明长城北京段的展示利用问题 | 第24-30页 |
·建设活动对长城展示环境的影响 | 第24-26页 |
·展示资源分布现状 | 第26页 |
·展示利用分区问题 | 第26-27页 |
·展示路线设置问题 | 第27-28页 |
·展示服务区设置问题 | 第28-29页 |
·展示区环境容量控制问题 | 第29页 |
·展示区的对外交通问题 | 第29-30页 |
·组织管理与公众参与问题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明长城北京段军事主题展示利用 | 第32-46页 |
·展示利用的指导原则 | 第32页 |
·尊重长城遗产的真实性 | 第32页 |
·围绕军事内涵和纪念意义展开 | 第32页 |
·坚持适度利用原则 | 第32页 |
·明长城北京段军事防御体系分析 | 第32-34页 |
·明长城北京段军事防御体系解析 | 第32-33页 |
·展示资源分析 | 第33-34页 |
·明长城北京段军事防御体系展示 | 第34-44页 |
·展示利用分区方法 | 第34-35页 |
·展示路线设计方法 | 第35-37页 |
·本体展示方法 | 第37-41页 |
·景观视廊控制方法 | 第41-42页 |
·展示服务设施设计 | 第42-43页 |
·展示区环境容量计算与人流量控制方法 | 第43-44页 |
·展示区对外交通设计分析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明长城北京段民俗、生态主题展示利用与展示管理 | 第46-52页 |
·展示利用的指导原则 | 第46页 |
·真实性原则 | 第46页 |
·生态保护原则 | 第46页 |
·可持续原则 | 第46页 |
·明长城北京段民俗、生态主题展示 | 第46-47页 |
·主题解析 | 第46-47页 |
·资源分析 | 第47页 |
·明长城北京段民俗、生态主题展示方法 | 第47-50页 |
·民俗主题展示 | 第47-49页 |
·生态主题展示 | 第49-50页 |
·明长城北京段展示利用的管理 | 第50-51页 |
·管理方式 | 第50-51页 |
·长城保护与利用 | 第51页 |
·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