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营养条件下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4-26页 |
·阿特拉津的理化性质及生态毒理风险 | 第14-16页 |
·阿特拉津的理化性质 | 第14页 |
·阿特拉津的生态毒理风险 | 第14-16页 |
·阿特拉津的使用状况和对环境的危害 | 第16-17页 |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使用现状 | 第16-17页 |
·阿特拉津对环境的影响 | 第17页 |
·阿特拉津污染的微生物降解 | 第17-21页 |
·降解阿特拉津的微生物类群 | 第18-20页 |
·影响降解微生物生长和降解的因素 | 第20页 |
·阿特拉津的生物代谢途径 | 第20-21页 |
·降解基因和酶系的研究 | 第21页 |
·阿特拉津的水处理技术 | 第21-23页 |
·非生物修复技术 | 第22页 |
·生物修复技术 | 第22-23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本文所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25页 |
·课题来源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0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所用培养基 | 第27页 |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驯化和分离 | 第27-32页 |
·菌种来源 | 第27页 |
·降解菌株的驯化 | 第27-31页 |
·降解菌株的分离 | 第31-32页 |
·阿特拉津降解菌种的鉴定 | 第32-35页 |
·形态特征观察 | 第32-33页 |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第33-34页 |
·菌株16S rRNA鉴定 | 第34-35页 |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最适生长条件的测定 | 第35-37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5-36页 |
·主要环境因子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培养基成分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阿特拉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37-38页 |
·培养液中阿特拉津的提取方法 | 第37页 |
·阿特拉津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37页 |
·提取和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第37-38页 |
·降解菌株降解特性的考察 | 第38-40页 |
·降解菌株的降解曲线分析 | 第38页 |
·不同条件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8页 |
·阿特拉津代谢途径初步探究 | 第38-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63页 |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40-45页 |
·表型特征观察 | 第40-42页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42-43页 |
·菌株16S rRNA鉴定 | 第43-45页 |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最适生长条件的考察 | 第45-50页 |
·降解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6页 |
·降解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 | 第46-47页 |
·降解菌株生长的最适pH值 | 第47-48页 |
·降解菌株生长的通氧量 | 第48页 |
·降解菌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 | 第48-49页 |
·降解菌生长的最适碳氮源比例 | 第49-50页 |
·阿特拉津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第50-52页 |
·阿特拉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50页 |
·分析方法的线性和相关性 | 第50-51页 |
·培养液中阿特拉津萃取方法的的可行性分析 | 第51-52页 |
·高压灭菌对阿特拉津稳定性的考察 | 第52页 |
·降解菌株的降解特性考察 | 第52-63页 |
·降解曲线的测定 | 第53-54页 |
·温度和pH对降解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54-57页 |
·外加碳源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7页 |
·碳源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外加氮源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底物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接菌量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60页 |
·降解途径的初步探究 | 第60-63页 |
4 讨论 | 第63-65页 |
·寡营养条件下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筛选与分离 | 第63页 |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生长和降解特性考察 | 第63-64页 |
·研究热点分析及问题展望 | 第64-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