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膨抗盐黏弹颗粒调剖剂室内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调剖技术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8-15页 |
| ·国内外油田常用调剖剂发展概况 | 第8-12页 |
| ·国内外油田颗粒调剖剂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 ·调剖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调剖剂配方研究 | 第17-32页 |
| ·实验准备 | 第17页 |
| ·实验主要药品 | 第17页 |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17页 |
| ·实验室合成 | 第17-22页 |
| ·合成原理 | 第17-20页 |
| ·合成方法 | 第20-21页 |
| ·调剖剂提纯与干燥 | 第21-22页 |
| ·调剖剂吸水率测定 | 第22页 |
| ·各组份浓度的影响 | 第22-31页 |
| ·引发剂及其浓度的优选 | 第22-23页 |
| ·交联剂浓度的优选 | 第23-25页 |
| ·凹凸棒土浓度的优选 | 第25-27页 |
| ·单体A浓度的优选 | 第27-28页 |
| ·单体A中和度的优选 | 第28页 |
| ·单体B浓度的优选 | 第28-29页 |
| ·增强剂浓度的优选 | 第29-30页 |
| ·温度的优选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调剖剂性能评价 | 第32-41页 |
| ·颗粒型调剖剂性能评价方法 | 第32-34页 |
| ·吸水性能 | 第32-33页 |
| ·强度 | 第33页 |
| ·热稳定性 | 第33-34页 |
| ·保水性能 | 第34页 |
| ·颗粒型调剖剂性能评价 | 第34-40页 |
| ·吸水性能评价 | 第34-36页 |
| ·强度评价 | 第36-37页 |
| ·抗盐性能评价 | 第37-38页 |
| ·热稳定性评价 | 第38-39页 |
| ·保水性能评价 | 第39页 |
| ·水恢复实验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岩心流动实验评价 | 第41-50页 |
| ·实验准备 | 第41页 |
| ·实验仪器及装置 | 第41页 |
| ·实验原料 | 第41页 |
| ·岩心流动实验性能评价参数 | 第41-43页 |
| ·封堵率 | 第42页 |
| ·突破压力 | 第42页 |
| ·残余阻力系数 | 第42页 |
| ·剖面改善率 | 第42-43页 |
| ·单岩心流动实验 | 第43-45页 |
| ·实验流程 | 第43页 |
|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43-45页 |
| ·并联岩心流动实验 | 第45-48页 |
| ·实验流程 | 第45-46页 |
|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46-48页 |
| ·在多孔介质中的调剖机理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现场试验 | 第50-59页 |
| ·地质特征 | 第50页 |
| ·开发状况分析 | 第50页 |
| ·梁17井组特点 | 第50-51页 |
| ·地质设计依据 | 第51-52页 |
| ·施工方案设计 | 第52-54页 |
| ·施工参数设计 | 第52页 |
| ·调驱体系段塞组合模式 | 第52页 |
| ·注入方式及工艺流程 | 第52-53页 |
| ·调堵施工步骤 | 第53-54页 |
| ·调堵后效果评价 | 第54-58页 |
| ·油井增油效果评价 | 第54-58页 |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页 |
| ·建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 详细摘要 | 第6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