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关于青海地域文化的命名及内涵方面的分析 | 第10-11页 |
| ·关于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的分析 | 第11-12页 |
| ·关于青海地域文化的内容和类型的分析 | 第12-13页 |
| ·关于青海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访谈法 | 第14-15页 |
| ·文献法 | 第15-16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 | 第16-21页 |
| ·地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 第16-17页 |
| ·青海地域文化的划分 | 第17-18页 |
| ·和谐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 第18-21页 |
| 第3章 青海三大地域文化的特征 | 第21-28页 |
| ·青海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 | 第21-22页 |
| ·青海三大地域文化的共同特征 | 第22-23页 |
| ·地域性 | 第22页 |
| ·互动性 | 第22页 |
| ·传承性 | 第22页 |
| ·自觉性 | 第22-23页 |
| ·青海三大地域文化的个性特征 | 第23-28页 |
| ·河湟文化的个性特征 | 第23-24页 |
| ·农牧文化占主导地位 | 第23页 |
| ·交汇性特点突出 | 第23-24页 |
| ·高原文化的特征 | 第24-26页 |
| ·昆仑神话包罗万象,自成体系且意蕴丰厚 | 第24页 |
| ·昆仑神话是多部族文化融会的结晶 | 第24-25页 |
| ·藏文化特征 | 第25-26页 |
| ·藏传佛教强烈的人文关怀性 | 第26页 |
| ·柴达木盆地绿洲文化的特征 | 第26-28页 |
| 第4章 青海地域文化的和谐因素 | 第28-35页 |
| ·青海和谐地域文化之缘由 | 第28-29页 |
| ·经济因素 | 第28页 |
| ·宗教因素 | 第28页 |
| ·地理因素 | 第28-29页 |
| ·政治因素 | 第29页 |
| ·民族因素 | 第29页 |
| ·河湟文化中的和谐因素 | 第29-31页 |
| ·族群友好意识和忠孝、仁爱的宗教伦理主张 | 第29-31页 |
| ·重视民生、重视道义的社群至上观念 | 第31页 |
| ·高原文化中的和谐因素 | 第31-33页 |
| ·团结互助、民主风气等和谐因素 | 第31-32页 |
| ·男女平等观念、积极的价值观、生命观 | 第32页 |
| ·藏传佛教教义中的万物平等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 | 第32-33页 |
| ·柴达木盆地绿洲文化的和谐因素 | 第33-35页 |
|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理念 | 第33-34页 |
| ·天然性文化本性和草原民族的独立、冒险等品质 | 第34-35页 |
| 第5章 青海地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 第35-38页 |
| ·封建农耕文化的封闭性和守旧性弊端 | 第35页 |
| ·宗教文化中的禁欲性和虚幻性 | 第35-36页 |
| ·重农牧、轻工商的自然经济观 | 第36页 |
| ·过分遵从封建宗法观念和信守宗教教义教规 | 第36-38页 |
| 第6章 建设和谐地域文化,促进青海和谐发展 | 第38-50页 |
|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38-40页 |
| ·指导思想 | 第38页 |
| ·基本原则 | 第38-40页 |
| ·“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原则 | 第38-39页 |
| ·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 第39页 |
| ·坚持慎重稳进的原则 | 第39页 |
|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9-40页 |
| ·推陈出新,创建青海地域新文化 | 第40-43页 |
| ·树立现代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 第40页 |
| ·树立现代民族精神 | 第40-41页 |
| ·树立现代社会伦理观 | 第41页 |
| ·树立现代产业发展观 | 第41-42页 |
| ·树立开拓创新的现代思想观念 | 第42-43页 |
| ·建设和谐青海的途径 | 第43-50页 |
| ·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开发 | 第43-45页 |
| ·弘扬民族优秀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 | 第45-46页 |
|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 第46-47页 |
| ·健全民主法制 | 第47-48页 |
| ·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