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图表目录 | 第8-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英文略语表 | 第15-18页 |
第一部分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细胞溶酶体损伤的机制研究 | 第18-72页 |
前言 | 第19-23页 |
1.实验材料 | 第23-29页 |
·质粒 | 第23页 |
·菌株 | 第23页 |
·细胞株 | 第23-24页 |
·病毒株 | 第24页 |
·工具酶、酶切缓冲液及DNA Marker | 第24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4页 |
·细胞培养用耗材 | 第24页 |
·试剂盒 | 第24-25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5页 |
·主要溶液配方 | 第25-28页 |
·E.coli用培养基的配置 | 第25-26页 |
·抗生素的配制 | 第26页 |
·大量提取质粒DNA的相关溶液 | 第26页 |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缓冲液及凝胶的配制 | 第26页 |
·细胞冻存液的配制 | 第26页 |
·细胞裂解液的配制 | 第26页 |
·SDS-PAGE蛋白质电泳及相关缓冲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细胞培养试剂 | 第28页 |
·定量PCR相关试剂盒 | 第28页 |
·使用的主要抗体 | 第28页 |
·溶酶体标记染料和探针 | 第28-2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9-39页 |
·细胞攻毒实验 | 第29页 |
·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细胞活力检测 | 第29页 |
·总RNA提取 | 第29-30页 |
·RNA逆转录成cDNA | 第30-31页 |
·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变化 | 第31页 |
·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1-32页 |
·溶酶体染色标记 | 第32页 |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溶酶体数量 | 第32页 |
·基因克隆 | 第32-36页 |
·引物稀释 | 第32-33页 |
·PCR扩增 | 第33页 |
·酶切消化 | 第33-34页 |
·连接 | 第34页 |
·转化 | 第34页 |
·鉴定 | 第34-35页 |
·质粒DNA的小提 | 第35页 |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 | 第35-36页 |
·重组质粒DNA浓度的测定 | 第36页 |
·贴壁细胞培养 | 第36页 |
·细胞冻存 | 第36-37页 |
·细胞复苏 | 第37页 |
·细胞裂解 | 第37页 |
·Western Blotting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小RNA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 第38-39页 |
3. 实验结果-1:H5N1型禽流感毒感染引起细胞溶酶体损伤 | 第39-58页 |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A549细胞死亡 | 第39-40页 |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后产生高病毒载量 | 第40-41页 |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后病毒蛋白持续高表达 | 第41页 |
·H1N1和H5N1两种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后能引起相同程度的凋亡 | 第41-42页 |
·H1N1和H5N1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后自噬等相关信号通路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溶酶体膜蛋白LAMP1和LAMP2的下调 | 第43-45页 |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溶酶体分布分散和数量减少 | 第45-47页 |
·流感病毒感染后引起有功能的细胞溶酶体数量减少 | 第47页 |
·H5N1禽病毒感染A549细胞引起LAMPI和LAMP2基因表达的下调 | 第47-48页 |
·灭活H5N1禽流感病毒可以引起溶酶体膜糖蛋白LAMP2的表达下调 | 第48-49页 |
·灭活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有功能的溶酶体数量减少和分布弥散 | 第49-50页 |
·H5N1禽流感病毒的NA转染293T细胞后引起溶酶体膜蛋白下调 | 第50-52页 |
·不同病毒株的NA在细胞内都能引起溶酶体膜糖蛋白的降解 | 第52-53页 |
·NA在细胞内对溶酶体膜蛋白的降解依赖于其唾液酸酶活性 | 第53-54页 |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后期能导致多种糖蛋白的表达下调 | 第54-55页 |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CNE-2Z细胞后引起溶酶体膜蛋白表达下调 | 第55-57页 |
·H5N1禽流感病毒NA导致溶酶体受损的机制示意图 | 第57-58页 |
4. 实验结果-2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的病毒来源的小RNA特征分析 | 第58-67页 |
·用于小RNA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的RNA样品质量检测 | 第58-59页 |
·小RNA高通量测序文库制备结果 | 第59-60页 |
·小RNA高通量测序原始数据质量分析结果 | 第60页 |
·小RNA高通量测序序列长度分布 | 第60-62页 |
·比对到病毒基因组的小RNA统计结果 | 第62-63页 |
·比对到病毒基因组的小RNA长度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病毒产生的小RNA来源分析 | 第64页 |
·H5N1禽流感病毒产生的小RNA主要分布在各个基因片段的两端 | 第64-66页 |
·H5N1禽流感病毒基因片段5'端来源的小RNA序列特征分析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第二部分 极端环境下南极科考队员应激表型与基因型关联分析 | 第72-116页 |
前言 | 第73-75页 |
1. 研究对象和实验材料 | 第75-77页 |
·研究对象和条件 | 第75-76页 |
·主要的设备仪器 | 第76页 |
·主要的试剂 | 第76页 |
·主要的材料 | 第76页 |
·使用的调查问卷 | 第76页 |
·统计方法 | 第76-7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7-88页 |
·血气生化分析检测 | 第77页 |
·肺功能检测 | 第77-79页 |
·心功能检测 | 第79页 |
·心电图测量 | 第79-80页 |
·脑血氧定量测量 | 第80页 |
·心理情绪问卷调查 | 第80页 |
·静脉血采集 | 第80-81页 |
·使用红细胞裂解液提取队员白细胞 | 第81页 |
·分离肝素抗凝血浆 | 第81页 |
·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内分泌因子 | 第81-82页 |
·血浆中细胞因了的检测 | 第82-83页 |
·RNA提取 | 第83页 |
·基因芯片检测 | 第83-86页 |
·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6页 |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86-88页 |
3. 结果 | 第88-112页 |
·科考队员前往Dome A考察时的自然环境记录结果 | 第88-89页 |
·受试者完成生理、心理测试和外周血收集情况 | 第89页 |
·血气检测结果 | 第89-90页 |
·肺功能测试结果 | 第90-92页 |
·心功能检测结果 | 第92-93页 |
·心电图检测结果 | 第93-94页 |
·内分泌因子检测结果 | 第94-96页 |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第96-97页 |
·心理测试结果 | 第97-98页 |
·脑血氧检测结果 | 第98-101页 |
·生理、心理检测结果中有P值的表型列表 | 第101-102页 |
·有P值的表型同有P值的表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102-104页 |
·雄性激素testo与f-testo及雌性激素FSH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104页 |
·雄性激素testo与POMS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104-105页 |
·雌性激素FSH与情绪变化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105页 |
·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5-112页 |
·分析路线 | 第105-106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106页 |
·组内方差分析及聚类 | 第106-108页 |
·差异表达分析 | 第108页 |
·差异表达基因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绘制 | 第108页 |
·以GO数据库为分析背景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 第108-110页 |
·富集得到的GO term关联网络 | 第110-111页 |
·富集得到的Go term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同表型关联分析结果 | 第111-112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讨论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第三部分 HIV gp160蛋白的大量表达和纯化 | 第116-138页 |
前言 | 第117-12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20-123页 |
·质粒 | 第120页 |
·细胞株 | 第120-121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21页 |
·主要溶液配方 | 第121页 |
·PCR引物 | 第121-122页 |
·主要抗体 | 第122页 |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第122-1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23-125页 |
·序列优化 | 第123页 |
·DNA的线性化及纯化回收 | 第123页 |
·贴壁细胞培养 | 第123页 |
·稳定表达细胞株的构建 | 第123-124页 |
·蛋白纯化 | 第124-12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25-135页 |
·gp160胞外段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的密码子优化 | 第125-127页 |
·gp160基因克隆到pEAK13表达载体后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127页 |
·gp160表达质粒瞬时转染细胞后的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第127-128页 |
·稳定表达细胞株的表达量检测结果 | 第128-129页 |
·人量培养293稳定表达细胞株表达gp160蛋白 | 第129页 |
·gp160Fc融合蛋白纯化后PAGE胶检测结果 | 第129页 |
·凝胶过滤层析检测gp160蛋白纯度结果 | 第129-130页 |
·在gp160表达基因末端加入T4F和GCNF促三聚化末端 | 第130页 |
·在gp160末端加入三聚化末端后的表达载体检测结果 | 第130-131页 |
·gp160连接三聚化末端后对蛋白连接形式影响检测结果 | 第131页 |
·构建稳定表达gp160T4F融合蛋白的293F细胞株 | 第131-132页 |
·多种微载体在静止培养条件下培养293F细胞的细胞状态和表达量比较结果 | 第132-133页 |
·使用Wave细胞培养系统和微载体大量培养293F细胞的表达量检测结果 | 第133-134页 |
·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93F细胞表达gp160蛋白 | 第134-135页 |
结论 | 第135-136页 |
讨论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38页 |
综述:流感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138-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个人简历 | 第15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