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关于场所精神的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 2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概述 | 第18-24页 |
| ·校园景观形成的历史演变 | 第18页 |
| ·书院模式的古代大学校园 | 第18页 |
| ·中西并存的近代大学校园 | 第18页 |
| ·解放后至改革前的苏联模式大学校园 | 第18页 |
|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校园 | 第18页 |
| ·校园景观区域的基本划分 | 第18-21页 |
| ·标志性区域 | 第18-19页 |
| ·功能性区域 | 第19-21页 |
| ·休闲娱乐区域 | 第21页 |
|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趋势 | 第21-24页 |
| ·生态化趋势 | 第21-22页 |
| ·注重内部交流与对外开放 | 第22页 |
| ·特色化趋势 | 第22-24页 |
| 3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场所精神 | 第24-35页 |
| ·场所精神的内涵 | 第24-25页 |
| ·关于场所 | 第24页 |
| ·场所精神的提出 | 第24-25页 |
|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 | 第25-26页 |
| ·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景观中的体现 | 第26-35页 |
| ·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 | 第26-27页 |
| ·校园文脉的保护和运用 | 第27-29页 |
| ·校园景观与新旧建筑的和谐统一 | 第29-30页 |
| ·校园景观空间的整体性规划 | 第30-32页 |
| ·注重校园场所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 | 第32-34页 |
| ·创造校园绿色生态环境 | 第34-35页 |
| 4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场所精神的营造策略 | 第35-53页 |
| ·校园空间的合理规划及场所布局是营造场所精神的重要基础 | 第35-40页 |
| ·选择合适的空间位置 | 第35-36页 |
| ·组织有序的空间结构 | 第36-37页 |
| ·设计有效的空间形态 | 第37-38页 |
| ·把握合理的空间尺度 | 第38-40页 |
| ·情感的输入是营造场所精神的重要方式 | 第40-41页 |
| ·场所记忆的保留 | 第40-41页 |
| ·场所归属感的生成 | 第41页 |
| ·自然要素的利用与设计是营造场所精神的有效方法 | 第41-47页 |
| ·校园景观绿地设计 | 第41-43页 |
| ·校园水景设计 | 第43-47页 |
| ·人为的引导是提升场所精神的有效途径 | 第47-48页 |
| ·学生行为的引导 | 第47-48页 |
| ·场所活动的人为引入 | 第48页 |
| ·细节的处理对场所精神的营造必不可少 | 第48-53页 |
| ·环境与色彩 | 第48-49页 |
| ·质感的塑造 | 第49-50页 |
| ·铺装的处理方式 | 第50页 |
| ·环境设施的布置 | 第50-51页 |
| ·光与影的运用 | 第51-53页 |
| 5 结合实例分析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场所精神 | 第53-59页 |
| ·方案的设计背景 | 第53-54页 |
| ·方案设计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对策 | 第54-55页 |
| ·方案设计特点及特色景观分析 | 第55-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6 结语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