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 ·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及动态 | 第14-16页 |
|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风险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18-23页 |
| ·基本理论 | 第18页 |
| ·风险评价程序 | 第18-19页 |
| ·风险评价方法简述 | 第19-23页 |
| ·指数法 | 第19-20页 |
| ·安全检查表法 | 第20-21页 |
| ·概率法 | 第21-22页 |
| ·综合法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沿海石油储运溢油风险危险源分析 | 第23-38页 |
| ·沿海石油储运溢油事故分析 | 第23-24页 |
| ·危险源辨识技术 | 第24-26页 |
| ·危险源辨识原则 | 第24页 |
| ·危险源辨识的技术程序 | 第24-26页 |
| ·石油及其产品的特性 | 第26-31页 |
| ·石油的组成 | 第26页 |
| ·石油及其产品的理化特性 | 第26-30页 |
| ·石油危险特性分析 | 第30-31页 |
| ·沿海石油储运危险源识别 | 第31-36页 |
| ·沿海石油储运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沿海石油储运溢油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 第38-53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步骤 | 第38-3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8-39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 第39页 |
| ·沿海石油储运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53页 |
| ·储运系统的溢油风险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 ·油品储存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0-44页 |
| ·港区油码头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4-46页 |
| ·港区油船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6-50页 |
| ·输油管线溢油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0-52页 |
| ·其他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沿海石油储运溢油风险评价模型 | 第53-63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4页 |
| ·主观赋权法 | 第53页 |
| ·客观赋权法 | 第53-54页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54-58页 |
| ·确定权重方法的选择 | 第54页 |
| ·层次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54-58页 |
| ·沿海石油储运溢油风险评价方法确定 | 第58-59页 |
| ·灰色综合风险评价模型 | 第59-63页 |
| ·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含义 | 第59页 |
| ·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模型 | 第59-63页 |
| 第六章 模型实例分析 | 第63-77页 |
| ·D港石油储运基地概况 | 第63页 |
| ·沿海石油储运过程指标系权重的确定 | 第63-68页 |
| ·灰色综合评价在沿海石油储运溢油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第68-77页 |
| ·油品储存系统溢油风险灰色综合评价 | 第69-72页 |
| ·油码头系统溢油风险灰色综合评价 | 第72-73页 |
| ·港区油船系统溢油风险灰色综合评价 | 第73-74页 |
| ·输油管线系统溢油风险灰色综合评价 | 第74-75页 |
| ·其他系统溢油风险灰色综合评价 | 第75页 |
| ·沿海石油储运溢油风险灰色综合评价 | 第75-77页 |
| 第七章 沿海石油储运溢油风险控制对策与建议 | 第77-82页 |
| ·油品储存库区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 | 第77-79页 |
| ·更新与改进油库安全设施 | 第77页 |
| ·库区工艺装置、设备与设施的设计、维修与保养 | 第77-78页 |
| ·其他方面 | 第78-79页 |
| ·油码头溢油风险控制措施与防范对策 | 第79-80页 |
| ·油码头装卸设备的选择和维护 | 第79页 |
| ·加强自动化系统设施及仪表的运用 | 第79页 |
| ·完善码头装卸作业流程规范 | 第79-80页 |
| ·避免不利作业条件 | 第80页 |
| ·完善管理机制及作业规程 | 第80页 |
| ·港区油船溢油风险控制措施与防范对策 | 第80-81页 |
|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及管理机制 | 第80页 |
| ·加强港区海域导助航等安全保障设施配备 | 第80-81页 |
|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教育,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 第81页 |
| ·完善船舶应急救援体系及专业的应急反应队伍和设备的建设 | 第81-82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