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澳门地区地役权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0页 |
1. 大陆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 澳门地区的相关立法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创新点 | 第10页 |
(四)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地役权的概述 | 第11-18页 |
(一) 地役权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历史地位 | 第11-13页 |
(二) 地役权的概念及其法律属性 | 第13-16页 |
1. 地役权的概念 | 第14页 |
2. 地役权的法律属性 | 第14-16页 |
(三) 地役权的分类 | 第16-18页 |
1. 依地役权行使方式的分类 | 第16-17页 |
2. 依地役权内容的分类 | 第17页 |
3. 依地役权发生原因的分类 | 第17-18页 |
二、大陆与澳门地区地役权相关法律制度比较 | 第18-37页 |
(一) 大陆与澳门地区地役权主体的比较 | 第18-21页 |
1. 大陆地役权主体的界定 | 第18页 |
2. 澳门地区关于地役权主体界定 | 第18-20页 |
3. 两地地役权主体的比较 | 第20-21页 |
(二) 大陆与澳门地区地役权客体的比较 | 第21-24页 |
1. 大陆地役权的客体 | 第22页 |
2. 澳门地区关于地役权客体规定 | 第22-23页 |
3. 两地地役权客体的比较 | 第23-24页 |
(三) 大陆与澳门地区地役权取得方式的比较 | 第24-29页 |
1. 大陆地役权的取得方式 | 第27-28页 |
2. 澳门地区地役权的取得方式 | 第28-29页 |
3. 两地取得方式的比较 | 第29页 |
(四) 大陆与澳门地区地役权变动模式比较 | 第29-33页 |
1. 大陆地役权的变动模式 | 第31页 |
2. 澳门地区地役权的变动模式 | 第31-32页 |
3. 两地地役权变动模式的比较 | 第32-33页 |
(五) 大陆与澳门地区地役权消灭之比较 | 第33-37页 |
1. 大陆地役权之消灭 | 第33-34页 |
2. 澳门地区地役权之消灭 | 第34-35页 |
3. 两地地役权消灭之比较 | 第35-37页 |
三、大陆与澳门地区地役权法律制度差异形成的原因 | 第37-40页 |
(一) 历史因素 | 第37-38页 |
(二) 经济因素 | 第38-39页 |
(三) 法律文化因素 | 第39-40页 |
四、大陆地役权制度对澳门地区的借鉴及其完善 | 第40-50页 |
(一) 大陆借鉴及其完善的理论基础 | 第40-41页 |
1. 文化基础 | 第40页 |
2. 法理基础 | 第40-41页 |
(二) 大陆地役权对澳门地役权的借鉴 | 第41-50页 |
1. 所有人地役权 | 第41-43页 |
2. 时效取得 | 第43-45页 |
3. 地役权的消灭 | 第45-47页 |
4. 空间地役权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6-57页 |
附录B: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