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光皮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外植体选择 | 第10-11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组培结果的影响 | 第11-12页 |
| ·组培苗移栽技术研究 | 第12页 |
| ·光皮桦离体培养形态建成及形态建成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12-13页 |
| ·其它桦树组织培养和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桦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桦树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林木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林木转基因方法 | 第14-16页 |
| ·转基因植株检测 | 第16页 |
|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光皮桦茎段再生体系建立 | 第18-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材料 | 第18页 |
| ·方法 | 第18-19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8页 |
| ·接种培养 | 第18-19页 |
| ·统计指标和计算方法 | 第19页 |
| ·再生苗的移栽 | 第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 ·最佳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19-20页 |
|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诱导产生丛生芽 | 第20-24页 |
| ·不同激素组合诱导再生苗生根 | 第24页 |
| ·再生苗的移栽 | 第24页 |
| ·讨论 | 第24-26页 |
| 3 光皮桦叶片再生体系建立 | 第26-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材料 | 第26页 |
| ·最佳不定芽诱导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26页 |
| ·最佳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 第26-27页 |
| ·最佳再生苗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第27页 |
| ·统计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 ·最佳不定芽诱导基本培养基的确定 | 第27-28页 |
| ·最佳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的确定 | 第28-29页 |
| ·最佳再生苗生根培养基的确定 | 第29-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4 光皮桦转基因体系建立 | 第34-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 ·材料 | 第34-35页 |
| ·植物材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35页 |
| ·供试主要培养基 | 第35页 |
| ·方法 | 第35-37页 |
| ·农杆菌的培养 | 第35页 |
| ·正交试验设计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第35页 |
| ·农杆菌活化、外植体侵染、共培养和筛选培养 | 第35-36页 |
| ·潮霉素 H g y 筛选压的确定 | 第36-37页 |
| ·抑菌剂羧苄青霉素 Ca r b 浓度筛选 | 第37页 |
| ·G U S 染色检测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各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7页 |
| ·各因素内的不同水平对光皮桦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第37-42页 |
|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光皮桦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不同菌液浓度对光皮桦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不同乙酰丁香酮( AS)浓度对光皮桦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第39页 |
| ·不同侵染时间对光皮桦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共培养时间对光皮桦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第40页 |
| ·外植体对羧苄青霉素 Carb.的敏感性 | 第40-41页 |
| ·潮霉素 Hgy 筛选压的确定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5 结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附录 | 第52-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