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天然产物中羽扇豆烷型三萜波谱特征 | 第13-44页 |
| ·羽扇豆烷型三萜的结构 | 第13-25页 |
| ·基本结构的羽扇豆烷型三萜 | 第13-20页 |
| ·具有开环结构的羽扇豆烷型三萜 | 第20-22页 |
| ·内酯类羽扇豆烷型三萜 | 第22-24页 |
| ·降碳类羽扇豆烷型三萜 | 第24页 |
| ·其它特殊结构羽扇豆烷型三萜 | 第24-25页 |
| ·羽扇豆烷型三萜的紫外光谱特征 | 第25-26页 |
| ·羽扇豆烷型三萜的红外光谱特征 | 第26页 |
| ·羽扇豆烷型三萜的质谱特征 | 第26-29页 |
| ·羽扇豆烷型三萜的核磁共振波谱特征 | 第29-43页 |
| ·氢谱 | 第29-34页 |
| ·碳谱 | 第34-42页 |
|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第二章 细柱五加叶中羽扇豆烷型三萜分离及鉴定 | 第44-69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 ·实验药材 | 第44-45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 ·三萜类成分分离 | 第46-68页 |
| ·提取分离 | 第46页 |
| ·化合物1~10分离纯化 | 第46-50页 |
| ·结构鉴定 | 第50-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69页 |
| 第三章 细柱五加中羽扇豆烷型三萜抗炎活性研究 | 第69-88页 |
| ·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70-7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1页 |
| ·细胞株 | 第71页 |
| ·实验方法 | 第71-76页 |
| ·目标化合物和溶液配制 | 第71-73页 |
| ·细胞培养 | 第73页 |
| ·MTT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初步检测目标药物的细胞毒性 | 第73-74页 |
| ·EZ4U细胞增殖与细胞毒性分析试剂盒检测目标药物的细胞毒性 | 第74页 |
| ·药物干预 | 第74页 |
| ·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TNF-α水平 | 第74-75页 |
| ·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β水平 | 第75页 |
| ·培养液上清蛋白浓缩 | 第75页 |
| ·细胞总蛋白提取及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75-76页 |
| ·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6页 |
| ·Western-blotting检测HMGB1 | 第76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76页 |
| ·实验结果 | 第76-86页 |
| ·MTT法初筛目标药物的细胞毒性 | 第76-78页 |
| ·EZ4U细胞增殖与细胞毒性分析试剂盒测定目标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 | 第78-80页 |
| ·对RAW 264.7 TNF-α分泌的影响 | 第80-82页 |
| ·对RAW 264.7 IL-1β分泌的影响 | 第82-83页 |
| ·细胞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83-84页 |
| ·考马斯亮蓝检测细胞总蛋白结果 | 第84页 |
| ·化合物1~9对RAW 264.7 HMGB1分泌的影响 | 第84-85页 |
| ·抗HMGB1化合物作用机制初探 | 第85-8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6-88页 |
| 第四章 糙叶五加叶活性成分研究 | 第88-108页 |
| ·实验材料 | 第88-90页 |
| ·实验药材 | 第88-89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8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9-90页 |
| ·糙叶五加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90-92页 |
| ·药材的提取 | 第91页 |
| ·溶液的制备 | 第91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91-92页 |
| ·半数抑制率的计算 | 第9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2页 |
| ·糙叶五加叶中黄酮类成分的HPLC定量分析 | 第92-96页 |
| ·溶液的制备 | 第92-93页 |
| ·色谱条件 | 第93页 |
| ·槲皮素和山柰酚同时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 第93-95页 |
| ·样品中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同时测定 | 第95页 |
| ·样品中芦丁和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 | 第95-96页 |
| ·讨论 | 第96页 |
| ·活性成分分离 | 第96-107页 |
| ·提取分离 | 第96-97页 |
| ·化合物11~21的分离纯化 | 第97-98页 |
| ·结构鉴定 | 第98-10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0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8-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23页 |
| 附图 | 第123-196页 |
| 致谢 | 第196-1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奖励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