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 一、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 第25页 |
|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内涵 | 第25页 |
| 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依据 | 第26-30页 |
|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 第26页 |
| 二、人居环境理论 | 第26-27页 |
| 三、产权理论 | 第27-28页 |
| 四、公众参与理论 | 第28-29页 |
| 五、区位理论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0-32页 |
| 一、统筹规划、集约用地的原则 | 第30页 |
| 二、自愿合法、合理补偿的原则 | 第30页 |
| 三、土地置换、“谁投资谁受益”原则 | 第30-31页 |
| 四、经济可行性原则 | 第31页 |
| 五、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 第32-44页 |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5页 |
| 一、区位概况 | 第32页 |
| 二、自然概况 | 第32-33页 |
| 三、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 四、土地利用现状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 第35-41页 |
| 一、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 | 第35-37页 |
| 二、近几年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 | 第37-39页 |
| 三、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 | 第39-41页 |
| 第三节 南通市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 一、村庄规模小,布局散乱差 | 第41页 |
| 二、农民建房占地多,浪费严重 | 第41-42页 |
| 三、基础环境设施配套难,环境差 | 第42页 |
| 四、乡镇规划体系严重滞后 | 第42-43页 |
| 五、违法用地现象大量存在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南通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与整理潜力分析 | 第44-57页 |
| 第一节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评价目的 | 第44页 |
| 第二节 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 第44-49页 |
|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6页 |
| 二、计算评价指标分值 | 第46-48页 |
|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 | 第48-49页 |
| 第三节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构成 | 第49-50页 |
| 第四节 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测算与分级 | 第50-53页 |
| 一、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测算 | 第50-51页 |
|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分级 | 第51-53页 |
| 第五节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的测算与分级 | 第53-57页 |
| 一、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4页 |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修正系数的计算 | 第54-56页 |
| 三、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的测算及分级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南通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 | 第57-68页 |
| 第一节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57页 |
| 一、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内涵 | 第57页 |
|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特征 | 第57页 |
| 第二节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简介与评价 | 第57-61页 |
| 一、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案例简介 | 第57-60页 |
|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简要评价 | 第60-61页 |
| 第三节 南通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选择 | 第61-62页 |
| 第四节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运行机制探讨 | 第62-68页 |
| 一、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运行机制 | 第62-64页 |
| 二、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运行机制的重要因素 | 第64-68页 |
| 第六章 推进南通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政策建议 | 第68-79页 |
| 第一节 尊重农民意愿,创造整理和谐氛围 | 第68-69页 |
| 第二节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 第69-70页 |
| 第三节 开拓多元筹资渠道,加强整理资金管理 | 第70页 |
| 第四节 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集聚整理力量 | 第70-71页 |
| 第五节 加快产权改革步伐,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 第71-74页 |
| 一、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 | 第71-72页 |
| 二、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 第72-74页 |
| 第六节 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拆迁安置政策,保障农民利益 | 第74-76页 |
| 一、有计划开展农民房屋的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 第74-75页 |
| 二、进一步加强农民安置房建设与管理 | 第75页 |
|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利益 | 第75-76页 |
| 第七节 实施挂钩政策,促进农村居民点有序集中 | 第76-79页 |
| 一、严格执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针政策 | 第76-77页 |
| 二、突出规划引导,严格控制挂钩的范围和规模 | 第77页 |
| 三、从严规范管理,落实奖罚措施 | 第77-78页 |
| 四、尝试开展挂钩指标市场化调剂 | 第78-79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