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暂缓起诉的理论背景 | 第9-12页 |
一、暂缓起诉的概念 | 第9页 |
二、暂缓起诉的理论基础 | 第9-12页 |
第二章 暂缓起诉的比较研究 | 第12-17页 |
一、暂缓起诉在大陆法系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 第12-14页 |
(一) 暂缓起诉在德国的发展 | 第12-13页 |
(二) 暂缓起诉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 | 第13-14页 |
二、暂缓起诉在美国发展 | 第14-15页 |
三、两大法系关于暂缓起诉适用上的比较 | 第15-17页 |
(一) 暂缓起诉的适用范围 | 第15-16页 |
(二) 暂缓起诉的考验期 | 第16页 |
(三) 暂缓起诉的监督和制约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暂缓起诉的价值意蕴 | 第17-23页 |
一、节约司法资源,实现诉讼经济 | 第17-18页 |
二、注重教育改造,实现刑罚目的 | 第18-19页 |
三、重视保障人权,帮助回归社会 | 第19-21页 |
四、促成双方和解,维护社会稳定 | 第21页 |
五、平衡利益关系,保护公共利益 | 第21-23页 |
第四章 暂缓起诉在我国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3-33页 |
一、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设立的必要性 | 第23-28页 |
(一) 是弥补现有起诉和不起诉制度之间漏洞的需求 | 第23页 |
(二) 是防止错案,实现个案公平的客观要求 | 第23-25页 |
(三) 是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 第25-26页 |
(四) 是我国司法实践的要求 | 第26-28页 |
二、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建构的可行性 | 第28-33页 |
(一) 起诉裁量权的立法规定为暂缓起诉的设立提供了法律空间 | 第28页 |
(二) 暂缓起诉与无罪推定和法院审判权 | 第28-30页 |
(三) 有可供借鉴的立法经验 | 第30-31页 |
(四) 有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我国设立暂缓起诉制度的构想 | 第33-42页 |
一、暂缓起诉的适用对象 | 第33-35页 |
二、暂缓起诉的适用条件 | 第35-38页 |
(一) 实体条件 | 第36页 |
(二) 程序条件 | 第36-38页 |
三、暂缓起诉协议 | 第38-39页 |
四、暂缓起诉的考验期 | 第39页 |
五、暂缓起诉的效力 | 第39-40页 |
六、暂缓起诉的监督机制 | 第40-42页 |
(一) 检察机关内部的监督制约 | 第40页 |
(二) 公安机关的制约 | 第40-41页 |
(三) 被暂缓起诉人的制约 | 第41页 |
(四)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制约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附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