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电力工业论文

成型钙基吸收剂钙循环反应活性及强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3页
        1.1.1 CO_2排放第10-11页
        1.1.2 CO_2捕集技术第11-12页
        1.1.3 钙基吸收剂循环煅烧/碳酸化捕集CO_2技术第12-13页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22页
        1.2.1 钙基吸收剂活性提升研究第13-15页
        1.2.2 机械制粒法制备吸收剂第15-17页
        1.2.3 钙基吸收剂强度特性研究第17-21页
            1.2.3.1 吸收剂磨损、破碎机理研究第17-18页
            1.2.3.2 钙基吸收剂强度特性研究方法第18-20页
            1.2.3.3 钙基吸收剂破碎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第20-21页
        1.2.4 钙基吸收剂破碎模型研究第21-2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第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页
        1.3.2 研究目的第22页
    1.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8页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28-36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实验样品第28-29页
    2.3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29-32页
        2.3.1 鼓泡床实验装置第29-30页
        2.3.2 钙循环、蒸汽活化及过热处理实验方法第30-31页
        2.3.3 颗粒碰撞破碎实验装置及方法第31-32页
    2.4 实验分析仪器第32-34页
        2.4.1 Rosemount红外烟气分析仪第32-33页
        2.4.2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第33页
        2.4.3 低温氮吸附仪第33页
        2.4.4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X)第33页
        2.4.5 分析天平第33-34页
        2.4.6 振动筛第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第三章 水泥支撑成型钙基吸收剂活性及强度特性研究第36-44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水泥支撑成型钙基吸收剂微观特性第36-38页
    3.3 鼓泡床内循环碳酸化特性第38-39页
    3.4 鼓泡床内磨损特性第39-40页
    3.5 碰撞破碎特性第40-42页
        3.5.1 煅烧温度对钙基吸收剂碰撞破碎影响第40页
        3.5.2 循环次数对钙基吸收剂碰撞破碎影响第40-41页
        3.5.3 碰撞破碎模型第41-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第四章 生物质改性成型钙基吸收剂活性及强度特性研究第44-54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碰撞破碎特性第44-50页
        4.2.1 原始颗粒碰撞破碎特性第44-45页
        4.2.2 煅烧温度对改性颗粒碰撞破碎影响第45-47页
        4.2.3 循环次数对改性颗粒碰撞破碎影响第47-50页
        4.2.4 碰撞后平均粒径演变公式第50页
    4.3 微结构特性第50-53页
        4.3.1 孔隙结构特性第50-51页
        4.3.2 SEM分析第51-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页
    参考文献第53-54页
第五章 水泥支撑成型钙基吸收剂蒸汽活化活性及强度特性第54-64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水泥支撑成型钙基吸收剂蒸汽活化前后微观特性第54-57页
    5.3 水泥支撑成型钙基吸收剂蒸汽活化前后活性第57-58页
    5.4 成型颗粒蒸汽活化前后破碎特性及过热处理影响第58-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第六章 钙基吸收剂破碎模型研究第64-74页
    6.1 引言第64页
    6.2 破碎模型及数值求解第64-67页
    6.3 吸收剂粒径对热应力及压应力的影响第67-70页
    6.4 孔隙率及煅烧反应速率对压应力的影响第70-71页
    6.5 石灰石与水泥支撑成型钙基吸收剂首次煅烧后表面形态第71-72页
    6.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4页
第七章 全文的总结和展望第74-76页
    7.1 全文总结第74-75页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75-76页
致谢第76-78页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与发表的论文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量子限制杂质态的动力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暴涨宇宙相关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