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植物考古学个案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北美与中国植物考古学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19-32页 |
第三节 遗址背景与研究资料 | 第32-35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与章节布局 | 第35-3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38-47页 |
第一节 田野取样设计与操作 | 第38-42页 |
第二节 浮选提取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实验室鉴定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大辛庄商代遗址浮选植物种子和果实 | 第47-90页 |
第一节 农作物类 | 第47-76页 |
第二节 杂草类 | 第76-86页 |
第三节 果类 | 第86-87页 |
第四节 其他 | 第87-90页 |
第四章 大辛庄商代遗址植物遗存统计分析 | 第90-112页 |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和理论 | 第90-95页 |
第二节 大辛庄植物遗存的时间分布比较 | 第95-98页 |
第三节 大辛庄植物遗存的空间分布特点 | 第98-106页 |
第四节 植物种类的“等级” | 第106-112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语 | 第112-141页 |
第一节 大辛庄商代遗址植物遗存与人类的关系 | 第112-128页 |
第二节 两城镇遗址与大辛庄遗址植物遗存之比较 | 第128-134页 |
第三节 植物遗存研究与古代政治的变迁 | 第134-138页 |
第四节 结论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61页 |
表格 | 第161-178页 |
图录 | 第178-197页 |
图版 | 第197-204页 |
附录 | 第204-215页 |
致谢 | 第215-2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 第217-21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