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综述 真菌转化方法概述 | 第12-28页 |
| 1. 4 种真菌转化方法 | 第12-20页 |
| ·聚乙二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12-13页 |
| ·农杆菌转化法 | 第13-19页 |
| ·电脉冲介导的转化法 | 第19-20页 |
| ·基因枪转化法 | 第20页 |
| 2.影响转化成功的因素 | 第20-22页 |
| 3.真菌基因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 ·限制性能切酶介导的随机插入与转座 | 第22-25页 |
| ·PCR片段同源重组与Antisense RNA技术 | 第25-28页 |
| 灰霉菌GFP转化子致病力分析及其与小立碗藓互作体系的建立 | 第28-59页 |
| 第一节 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29-40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灰霉菌原生质体制备 | 第33-36页 |
| ·转化用DNA制备 | 第36页 |
| ·转化及转化子筛选 | 第36-38页 |
| 3.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二节 转化子致病特性分析 | 第40-50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 ·25℃下转化子生长速率 | 第43-44页 |
| ·25℃下转化子产孢情况 | 第44-45页 |
| ·5℃下下转化子生长速率及产孢 | 第45-46页 |
| ·25℃下转化子乙烯释放情况 | 第46页 |
| ·25℃下转化子接种葡萄果实情况 | 第46-48页 |
| ·荧光转化子G1作用于果实的侵染举动观察 | 第48页 |
| 3.讨论 | 第48-50页 |
| 第三节 灰霉菌与小立碗藓病害互作体系的建立 | 第50-59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 ·提灯藓、细叶小羽藓和小立碗藓感病性比较 | 第51-53页 |
| ·小立碗藓接种方法建立及灰霉菌荧光转化子G1的致病力鉴定 | 第53页 |
| ·萎蔫苔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53-55页 |
| ·小立碗藓对不同病原菌敏感性比较 | 第55-57页 |
| ·灰霉菌与小立碗藓病害互作体系的建立 | 第57页 |
| 3.讨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