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不同品种猪间差异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不同品种猪体成分间差异 | 第11-12页 |
·不同品种猪肉质间差异 | 第12-13页 |
·不同品种猪血清蛋白质间的差异 | 第13页 |
·不同品种猪分子水平间差异 | 第13-15页 |
2 研究mRNA和蛋白质差异方法综述 | 第15-23页 |
·研究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 第15-22页 |
·消减杂交法(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 第15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 | 第15-17页 |
·代表性序列差异分析 | 第17-19页 |
·获得全长基因的消减杂交法 | 第19页 |
·抑制消减杂交法 | 第19-21页 |
·基因表达系统分析 | 第21-22页 |
·基因芯片 | 第22页 |
·研究蛋白质差异方法 | 第22-23页 |
·双向电泳技术 | 第23页 |
·噬菌体全套抗体库技术 | 第23页 |
3 SSH技术的应用进展 | 第23-27页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27-42页 |
1 材料 | 第27-30页 |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菌株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限制性内切酶 | 第27页 |
·试剂盒 | 第27页 |
·试剂 | 第27-28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8-3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42页 |
·DNA样品制备 | 第30-31页 |
·DNA浓度测定:用DNA/RNA浓度测定仪进行 | 第31页 |
·抑制消减杂交 | 第31-34页 |
·Rsa I消化 | 第31页 |
·接头连接 | 第31-32页 |
·第一次杂交 | 第32页 |
·第二次杂交 | 第32页 |
·第一次PCR扩增 | 第32-33页 |
·第二次PCR扩增 | 第33-34页 |
·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4-35页 |
·凝胶制备 | 第34页 |
·电泳装置的准备 | 第34页 |
·电泳 | 第34页 |
·银染显带 | 第34-35页 |
·抑制消减扩增产物的浓缩 | 第35页 |
·抑制消减扩增产物的克隆 | 第35-37页 |
·克隆用载体 | 第35-36页 |
·PCR扩增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36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 第36-37页 |
·感受态效价的测定 | 第37页 |
·质粒DNA的转化(CaCl_2法) | 第37页 |
·质粒DNA的制备 | 第37-39页 |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第37-38页 |
·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 第38-39页 |
·DNA点印迹(DAN dot blots) | 第39-42页 |
·DNA插入片段的扩增 | 第39页 |
·PCR产物Dot Blots的准备 | 第39页 |
·正反向消减DNA探针的制备 | 第39-40页 |
·探针标记效果的检测 | 第40页 |
·杂交 | 第40-41页 |
·免疫检测 | 第41页 |
·探针的洗脱 | 第41-42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42页 |
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 第42页 |
3 杂交后两次扩增结果 | 第42-44页 |
·接头和引物设计 | 第42-43页 |
·扩增条件 | 第43-44页 |
4 质粒DNA的提取 | 第44-45页 |
5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第45页 |
6 重组质粒PCR扩增鉴定 | 第45页 |
7 点杂交鉴定结果 | 第45-47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47-50页 |
1 基因组DNA质量 | 第47页 |
2 基因组DNA Rsa I酶切 | 第47页 |
3 接头的设计 | 第47-48页 |
4 接头的平末端连接 | 第48页 |
5 消减杂交时DNA的用量 | 第48页 |
6 关于抑制消减杂交法 | 第48-49页 |
7 关于Dot blors | 第49页 |
8 实验操作 | 第49-50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