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冀中坳陷中区中新生代复合伸展构造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前言第10-12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2-21页
 第一节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与基底组成第12-13页
  一、 渤海湾盆地大地构造位置第12页
  二、 基底组成第12-13页
 第二节 深部结构第13-18页
  一、 岩石圈结构第13-15页
  二、 地壳结构第15-18页
 第三节 冀中坳陷中区概况与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第18-21页
  一、 中区概况第18-20页
  二、 已往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第20-21页
第二章 伸展构造基本特征第21-27页
 第一节 研究历史第21页
 第二节 伸展构造体系第21-24页
  一、 拆离断层第22页
  二、 正断层系第22-23页
  三、 横向构造带第23-24页
 第三节 伸展构造成因类型第24-27页
  一、 热力伸展第25页
  二、 区域应力伸展第25页
  三、 重力伸展第25-27页
第三章 中生代中晚期热力伸展构造——太行地区核杂岩体发育及冀中中区西张东压伸展构造形成第27-42页
 第一节 太行地区核杂岩体特征第27-30页
  一、 基本特征第27-29页
  二、 形成时代第29-30页
 第二节 核杂岩体侧向伸展作用第30-42页
  一、 确定依据第31-40页
  二、 热力伸展体系演化与改造第40-42页
第四章 早第三纪区域应力伸展——裂谷盆地发育第42-67页
 第一节 裂谷成因第42-43页
 第二节 两种类型伸展断层第43-53页
  一、 基底生长断层——马西断裂带第43-52页
  二、 基底拆离断层——太东断裂第52-53页
 第三节 两类基底断层特征及伸展量比较第53-57页
  一、 断层活动特点第53-55页
  二、 断陷沉积特征及热状态第55页
  三、 地壳伸展量比较第55-57页
 第四节 横向构造带第57-66页
  一、 无极-深县-衡水横向变换构造带第59-64页
  二、 徐水-安新-文安构造带第64-66页
 第五节 地壳伸展模式第66-67页
第五章 饶南大型拆离滑覆构造——重力伸展构造第67-89页
 第一节 基本特征与确定依据第67-77页
  一、 拆离滑覆面第68-71页
  二、 两套变形系统第71-74页
  三、 地层重复与缺失第74页
  四、 前缘及后缘变形第74-75页
  五、 滑移方向及滑移距离第75页
  六、 地温场反映第75-77页
 第二节 空间展布和构造分区第77-84页
  一、 空间展布第77页
  二、 构造分区第77-84页
 第三节 发育时间、形成条件及演化模式第84-87页
  一、 发生时间第84页
  二、 形成条件第84-85页
  三、 演化模式第85-87页
 第四节 油气地质意义第87-89页
  一、 背斜构造带意义第87-88页
  二、 留楚—皇甫村地区底部拆离透镜体的意义第88页
  三、 基底拆离面下部“遗留”的下第三系勘探领域第88-89页
第六章 构造演化史第89-98页
 第一节 构造运动幕次划分第89页
 第二节 渤海湾盆地发生的构造背景第89-93页
  一、 挤压缩短期(T_3-J_(1-2))——东隆西坳第89-91页
  二、 左行剪切挤压期(J_3-K_1)——构造热事件、太行山急剧隆升第91-93页
 第三节 地球动力学环境和区域应力场转换期(K_2-E_1~1)——核杂岩体大规模拆离伸展第93-95页
 第四节 渤海湾盆地发育阶段(E_1~2-Q)第95-98页
  一、 裂陷伸展期(E_1~2+E_3)——拆离伸展及断陷盆地的形成第95-97页
  二、 区域沉降期(N+Q)——早期的重力伸展及随后的区域拗陷第97-98页
主要结论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抗加载定向天线阵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