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 ·论文的技术关键 | 第11-13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 ·一氧化碳分离过程的类型与技术比较 | 第14-17页 |
| ·液氮洗涤法 | 第14页 |
| ·深冷分离法 | 第14页 |
| ·膜分离法 | 第14-15页 |
| ·吸收法 | 第15页 |
| ·变温及变压吸附法 | 第15-17页 |
| ·变压吸附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与进展 | 第17-23页 |
| ·变压吸附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 ·变压吸附在气体分离中的进展 | 第20-23页 |
| 第3章 变压吸附的理论基础 | 第23-37页 |
| ·变压吸附概述——变压吸附的基本步骤 | 第23-24页 |
| ·变压吸附剂——吸附剂的选择原则与用于提纯一氧化碳的吸附剂 | 第24-27页 |
| ·吸附剂的种类及物理性质 | 第24-26页 |
| ·正确地选择吸附剂 | 第26页 |
| ·用于提纯一氧化碳的吸附剂 | 第26-27页 |
| ·吸附平衡——吸附平衡式与平衡曲线及其应用 | 第27-31页 |
| ·吸附平衡的定义 | 第27页 |
| ·吸附平衡式及其应用 | 第27-29页 |
| ·吸附平衡曲线及其应用 | 第29-31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31-32页 |
| ·固定床吸附过程——床层描述与穿透曲线 | 第32-34页 |
| ·吸附前沿和吸附负荷曲线 | 第32-33页 |
| ·吸附穿透曲线 | 第33-34页 |
| ·吸附过程模拟 | 第34-37页 |
| 第4章 现有变压吸附提纯一氧化碳的工艺流程和操作 | 第37-55页 |
| ·工艺流程——流程图及其说明 | 第37-41页 |
| ·工艺过程概述 | 第37-38页 |
| ·重点控制工艺指标 | 第38-39页 |
| ·工艺流程图 | 第39-41页 |
| ·主要装备——装备一览表及主要装置图 | 第41-44页 |
| ·全系统物料衡算 | 第44-47页 |
| ·工艺操作及其优化 | 第47-51页 |
| ·正进行的技术改造及其效果 | 第51-55页 |
| 第5章 对变压吸附提纯一氧化碳装置拟进一步改造的措施 | 第55-64页 |
| ·充分降低CO_2气体中CO含量,提高CO回收率 | 第55页 |
| ·针对原料煤气的不同来源优化变压吸附工艺流程 | 第55-56页 |
| ·原料气自甲醇净化燃气脱硫塔后 | 第56页 |
| ·原料气自气化炉后 | 第56页 |
| ·变压吸附剂的优选与延长运转周期 | 第56-58页 |
| ·程控阀门的优选与延长运转周期 | 第58-61页 |
| ·程控阀门的优选 | 第58页 |
| ·延长程控阀及配套电磁阀的运转周期 | 第58-61页 |
| ·优化工艺操作条件与操作手段 | 第61-62页 |
| ·吸附操作条件的影响 | 第61页 |
| ·吸附质性质和浓度的影响 | 第61页 |
| ·时序,时基,塔区阀门及公共阀门延迟和动作时间设置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微机控制器故障的影响 | 第62页 |
| ·确保工艺系统的密封状态 | 第62页 |
| ·若干工艺装备的改造 | 第62-6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附录1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