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店煤矿太原组灰岩水对10煤层安全开采的影响及突水水源判别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论文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 第18-20页 |
2 刘店井田地质概况 | 第20-34页 |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地层特征 | 第21-23页 |
·地层 | 第21-23页 |
·煤层 | 第23页 |
·区域及矿井构造 | 第23-28页 |
·区域构造 | 第23-24页 |
·矿井构造 | 第24-28页 |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 第28-32页 |
·地形地貌及地表水 | 第28页 |
·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 第28-30页 |
·碎屑岩类含、隔水层 | 第30-31页 |
·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 | 第31-32页 |
·邻近生产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 第32-34页 |
3 10煤底板灰岩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34-54页 |
·太灰含水层内部结构及岩溶发育情况 | 第34-41页 |
·太原组一灰顶标高 | 第34-36页 |
·1-4灰含水层岩性分析 | 第36-37页 |
·1-4灰岩岩溶发育情况分析 | 第37-41页 |
·灰岩水区域径流特征 | 第41-45页 |
·太灰水区域径流特征 | 第41-43页 |
·奥陶系灰岩水区域径流特征 | 第43-45页 |
·刘店井田太灰水化学特征 | 第45-47页 |
·1-4灰含水层段径流强弱模糊综合评判 | 第47-52页 |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简介 | 第47-48页 |
·模糊综合评判计算 | 第48-52页 |
·灰岩水文地质条件及富水性分析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底板灰岩水突水性分析 | 第54-82页 |
·底板裂隙突水 | 第54-72页 |
·底板岩石物理力学特征 | 第54-56页 |
·底板隔水层特征 | 第56-62页 |
·10煤底板裂隙突水预测 | 第62-72页 |
·断层的导水性和突水危险性 | 第72-79页 |
·断层的导水性分析 | 第72页 |
·断层突水危险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72-79页 |
·井田陷落柱发育的可能性分析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矿井突水强度及危险性分析 | 第82-88页 |
·矿井涌水量计算的范围、方法及公式选择 | 第82-83页 |
·矿井涌水量预算 | 第83-87页 |
·可采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进入矿井的涌水量 | 第83-86页 |
·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突水量预算 | 第86-87页 |
·太灰突水危害性评述 | 第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6.刘店煤矿突水水源判别研究 | 第88-103页 |
·不同离子成分差异分析 | 第88-89页 |
·水源判别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89-96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原理 | 第89-90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90-91页 |
·灰色关联度水源判别应用 | 第91-96页 |
·水源判别模糊评判 | 第96-102页 |
·模糊判别原理 | 第96-97页 |
·数学模型 | 第97-98页 |
·模糊识别模式在刘店煤矿水源判别中的应用 | 第98-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建议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