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大豆耐盐机理的研究 | 第13-16页 |
| ·离子毒害作用 | 第13-14页 |
| ·盐胁迫下膜脂、蛋白质和脂肪酸组分变化 | 第14-15页 |
| ·渗透调节作用 | 第15页 |
| ·野生大豆耐盐机理——盐腺 | 第15-16页 |
| ·大豆耐盐性遗传规律的研究及相关基因克隆 | 第16-17页 |
| ·单基因控制模式 | 第16页 |
| ·多基因控制模式 | 第16页 |
| ·大豆耐盐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 第16-17页 |
| ·大豆耐盐性鉴定及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开发 | 第17-21页 |
| ·大豆苗期耐盐性表型鉴定 | 第17-19页 |
| ·大豆耐盐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SCAR 标记转化及耐盐基因定位 | 第21-32页 |
| ·大豆耐盐基因 SCAR 标记的开发 | 第21-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 ·大豆耐盐基因定位 | 第27-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 ·“文丰7 号×Union”F_2 群体的耐盐基因的定位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大豆耐盐基因分子标记辅助种质资源鉴定效率研究 | 第32-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36页 |
| ·大豆 DNA 的提取 | 第36页 |
| ·PCR 反应与电泳检测 | 第36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新开发耐盐标记分析 | 第37-38页 |
| ·耐盐基因连锁的 SSR 标记分析 | 第38-39页 |
| ·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 第39-42页 |
| ·讨论 | 第42-47页 |
| ·大豆种质资源 SSR 标记多态性 | 第42-43页 |
| ·新开发标记选择效率分析 | 第43-47页 |
| 第四章 耐盐基因精细定位组合 F_1 植株的分子标记辅助鉴定 | 第47-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 ·材料 | 第48页 |
| ·方法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 ·亲本间多态引物的筛选 | 第49-50页 |
| ·大豆杂种 F_1 分子标记分析 | 第50-51页 |
| ·大豆杂交 F_1 表型分析 | 第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耐盐组合 F_1 的鉴定 | 第51-52页 |
| ·F_1 鉴定方法在生产上的应用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3-54页 |
| ·SCAR 标记转化及大豆耐盐基因定位 | 第53页 |
| ·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耐盐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率分析 | 第53页 |
| ·耐盐×盐敏感组合配制及 F_1 真伪鉴定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附录 | 第5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作者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