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房地产中介行为的私法规制
内容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我国房地产中介行为的现状观察 | 第9-15页 |
一、房地产中介组织在我国的发展 | 第9页 |
二、当前我国房地产中介的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一) 中介机构资质参差不齐 | 第9-10页 |
(二) "吃差价"现象屡禁不止 | 第10-11页 |
(三) 设置定金陷阱 | 第11页 |
(四) 巧立名目,乱收费 | 第11-12页 |
(五) 合同不规范 | 第12页 |
三、房地产中介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 第12-15页 |
(一) 市场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 第12-13页 |
(二) 从业者的诚信缺失 | 第13页 |
(三)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 第13-14页 |
(四) 政府监管不力 | 第14页 |
(五) 行业自律组织未发挥应有作用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房地产中介行为规制的一般原理 | 第15-24页 |
一、房地产中介概述 | 第15-17页 |
(一) 房地产中介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房地产经纪人与房地产居间人之辨析 | 第15-17页 |
二、房地产中介的行为属性分析 | 第17-19页 |
(一) 房地产中介行为属性的定位 | 第17-18页 |
(二) 房地产中介的行为适用居间制度的规定 | 第18-19页 |
(三) 房地产居间合同的法律特征 | 第19页 |
三、房地产中介规制的历史沿革 | 第19-24页 |
(一) 古代的房地产中介 | 第20页 |
(二) 近代的房地产中介 | 第20页 |
(三) 建国初期的房地产中介 | 第20-21页 |
(四) 经济转轨时期的房地产中介 | 第21-22页 |
(五) 对房地产中介规制的立法现状 | 第22页 |
(六) 总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房地产中介行为规制的比较考察 | 第24-31页 |
一、房地产中介的国际比较 | 第24-26页 |
(一) 国际惯例中的房地产居间人称谓 | 第24页 |
(二) 英美法系的经纪人制度 | 第24-25页 |
(三) 大陆法系的居间制度 | 第25-26页 |
二、特别借鉴:美国房地产经纪制度 | 第26-28页 |
(一) 美国房地产经纪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二) 美国房地产经纪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页 |
三、中介行为收费标准的差异及意义 | 第28-31页 |
(一) 收费标准的国际比较 | 第28-29页 |
(二) 对比收费标准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房地产中介行为的规制途径 | 第31-50页 |
一、房地产中介的主体规制 | 第31-33页 |
(一) 房地产中介主体资格的确定 | 第31-32页 |
(二) 房地产中介的市场准入机制 | 第32-33页 |
二、房地产居间人的权利—报酬请求权之分析 | 第33-35页 |
(一) 房地产居间人报酬请求权的成立 | 第34-35页 |
(二) 报酬数额的约定 | 第35页 |
三、房地产居间人的义务 | 第35-43页 |
(一) 如实报告义务 | 第35-42页 |
(二) 忠实尽力义务 | 第42-43页 |
四、房地产居间合同格式条款的规制 | 第43-44页 |
(一) 房地产居间合同格式条款的考察 | 第43页 |
(二) 规制房地产居间合同格式条款的意义 | 第43-44页 |
(三) 合同格式条款规制的建议 | 第44页 |
五、建立房地产中介的责任保险制度 | 第44-45页 |
(一) 房地产中介保险制度的意义 | 第44-45页 |
(二) 建立房地产中介责任保险制度的方法 | 第45页 |
六、房地产中介行为规制的其他建议 | 第45-50页 |
(一) 建立信息共享、管理和披露制度 | 第45-47页 |
(二) 建立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 | 第47-48页 |
(三) 政府加大监管力度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