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4-40页 |
| ·研究的缘起 | 第14-18页 |
| ·教育对蚕丝文化传承具有的重要社会功能 | 第14-15页 |
| ·蚕丝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 第15-16页 |
| ·对嘉陵江流域蚕区田野考察的现实感悟 | 第16-18页 |
| ·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 ·实证主义哲学理论 | 第23-24页 |
| ·中华文化哲学理论 | 第24-26页 |
| ·教育学的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 ·研究的问题与主要研究结论 | 第27-28页 |
| ·研究的问题 | 第27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7-28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8-31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28-29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9-31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1-33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31-32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32-33页 |
| ·重要概念界定 | 第33-40页 |
| ·教育 | 第33-35页 |
| ·蚕丝文化 | 第35-36页 |
| ·传承 | 第36页 |
| ·教育功能 | 第36-37页 |
| ·嘉陵江流域蚕区 | 第37-40页 |
| 嘉陵江流域地图1 | 第40-41页 |
| 嘉陵江流域地图2 | 第41-42页 |
| 第2章 蚕丝文化发生机制分析 | 第42-68页 |
| ·蚕丝文化生成的基础 | 第42-47页 |
| ·文化生成的核心因素 | 第42-43页 |
| ·蚕丝文化生成的自然因素与历史因素 | 第43-45页 |
| ·"化民成俗"的教育 | 第45-47页 |
| ·嘉陵江流域蚕区自然人文资源考察 | 第47-54页 |
| ·嘉陵江流域的自然环境 | 第47-50页 |
| ·嘉陵江流域的人文生境 | 第50-51页 |
| ·嘉陵江流域的古族——巴人 | 第51-54页 |
| ·嘉陵江流域的蚕丝文化遗存 | 第54-68页 |
| ·巴蜀蚕丝起源的典籍记载 | 第54-56页 |
| ·采桑纹铜壶、汉砖、玉戈 | 第56-58页 |
| ·蚕桑十二事图碑 | 第58-59页 |
| ·蚕丝古城与盐亭嫘祖山 | 第59-61页 |
| ·果州绸与鹅溪绢 | 第61-68页 |
| 第3章 蚕丝文化符号系统透视 | 第68-100页 |
| ·符号与文化 | 第68-70页 |
| ·符号化的文化 | 第68-69页 |
| ·文化的构成系统 | 第69-70页 |
| ·蚕丝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 第70-75页 |
| ·蚕纹图像符号 | 第70-73页 |
| ·"桑、蚕、丝"甲骨文字符号 | 第73-75页 |
| ·蚕丝文化的语言表现形式 | 第75-79页 |
| ·"呕丝之女"及"帝女桑"的神话 | 第75-77页 |
| ·"蚕马故事"传说 | 第77-79页 |
| ·蚕丝文化的制度表现形式 | 第79-87页 |
| ·礼仪的涵义 | 第79-82页 |
| ·"先蚕礼"仪式 | 第82-85页 |
| ·"十二章"服饰 | 第85-87页 |
| ·蚕丝文化的科学表现形式 | 第87-100页 |
| ·畴人之学与劝课农桑 | 第87-89页 |
| ·月令、节气、星象 | 第89-91页 |
| ·《蚕织图》 | 第91-100页 |
| 第4章 蚕丝文化传承路径及变迁 | 第100-122页 |
| ·文化分析的一般角度 | 第100-101页 |
| ·功能主义的角度 | 第100-101页 |
| ·冲突论的角度 | 第101页 |
| ·蚕丝文化传承所依存的两种社会结构 | 第101-109页 |
| ·社会结构的涵义 | 第101-103页 |
| ·蚕丝文化根植的农业社会结构 | 第103-106页 |
| ·蚕丝文化依存的工业社会结构 | 第106-109页 |
| ·蚕丝文化的传承路径 | 第109-117页 |
| ·文化传承的含义 | 第109-110页 |
| ·蚕丝文化的内在传承途径 | 第110-114页 |
| ·蚕丝文化向外传播的途径 | 第114-117页 |
| ·蚕丝文化的变迁 | 第117-122页 |
| ·文化变迁的含义 | 第117-118页 |
| ·蚕丝文化变迁的几个因素 | 第118-122页 |
| 第5章 教育在蚕丝文化传承中的多功能显现 | 第122-146页 |
| ·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论 | 第122-131页 |
|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涵义 | 第122-124页 |
| ·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24-129页 |
| ·教育的社会功能向度对蚕丝文化传承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 ·教育在蚕丝文化传承中的功能 | 第131-136页 |
| ·政治掌控功能 | 第131-134页 |
| ·经济发展功能 | 第134-135页 |
| ·文化濡化功能 | 第135-136页 |
| ·学校教育成为培养蚕桑专业人才的主渠道 | 第136-140页 |
| ·近代蚕桑学校教育的初创 | 第136-138页 |
| ·蚕桑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壮大 | 第138-140页 |
| ·蚕丝生产社会分工的细化 | 第140-146页 |
| ·蚕丝生产的第一级分工——养蚕业、制种业 | 第140-141页 |
| ·蚕丝生产的第二级分工——缫丝业、丝织业、印染业、绢纺业 | 第141-144页 |
| ·蚕丝生产的第三级分工——丝绸贸易 | 第144-146页 |
| 第6章 嘉陵江流域蚕区实证考察 | 第146-172页 |
| ·嘉陵江流域蚕农个案访谈 | 第146-157页 |
| ·南部小燕村的蚕农 | 第146-148页 |
| ·北碚五新村养蚕大户万培林及老年歌舞队 | 第148-150页 |
| ·太和石垭村支书的小院坝 | 第150-153页 |
| ·南部龙凤乡赵家湾的蚕农们 | 第153-157页 |
| ·嘉陵江流域蚕业经营者个案访谈 | 第157-165页 |
| ·阆中"寿昌号"的现任传人 | 第157-158页 |
| ·南部绿神集团的高管们 | 第158-160页 |
| ·苦恼的镇长与快乐的村长们 | 第160-164页 |
| ·张森楷创建的合川蚕丝基地 | 第164-165页 |
| ·问卷的调查与统计 | 第165-172页 |
| ·调查问卷设计的理由与维度 | 第165-166页 |
|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第166-171页 |
| ·结论 | 第171-172页 |
| 结语:希望以新的形式延续"耕读传家"的理想社会图景 | 第172-1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4-182页 |
| 附件一: | 第182-186页 |
| 附件三: | 第186-190页 |
| 附件四: | 第190-195页 |
| 附件五: | 第195-196页 |
| 标准问卷 | 第196-202页 |
| 考察日志简记 | 第202-204页 |
| 后记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