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7-11页 |
·立项背景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试验内容 | 第10-11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本课题的试验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原材料的性质分析 | 第11-13页 |
·石灰的化学性质分析 | 第11页 |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 第11-12页 |
·外掺剂选用 | 第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三章 低质粉煤灰的活性评价及改善活性的途径 | 第13-30页 |
·粉煤灰活性的概念及影响活性的因素 | 第13-19页 |
·活性的概念 | 第13页 |
·影响粉煤灰活性的因素 | 第13-19页 |
·重庆南川爱溪发电厂低质粉煤灰活性低的原因浅析 | 第19-21页 |
·粉煤灰活性的评价 | 第21-24页 |
·本课题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提高粉煤灰活性的途径 | 第25-27页 |
·外掺剂提高粉煤灰活性的机理 | 第27-29页 |
·OH~—对Si-O-Si,Al-O-Al 的作用 | 第27-28页 |
·外掺剂对[SiO_4]聚合状态的作用 | 第28页 |
·外掺剂的选择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硫含量对二灰基层体积安定性的影响试验研究 | 第30-46页 |
·硫含量对二灰基层体积安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30-33页 |
·压蒸膨胀率试验 | 第30-31页 |
·最佳石灰、粉煤灰比例的确定 | 第31-33页 |
·硫含量对体积安定性影响的试验 | 第33-38页 |
·硫含量控制指标的提出及应用 | 第38-45页 |
·硫含量控制指标的提出 | 第38-44页 |
·硫含量控制指标的应用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低质粉煤灰二灰基层“补强”试验研究 | 第46-64页 |
·材料配比的试验 | 第46-54页 |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材料配比的初步筛选 | 第46-49页 |
·确定二灰与土的比例 | 第49-54页 |
·二灰基层补强措施试验分析 | 第54-63页 |
·二灰基层抗压强度及模量分析 | 第54-58页 |
·二灰基层抗拉强度及摸量分析 | 第58-59页 |
·二灰基层抗劈裂强度分析 | 第59-61页 |
·二灰基层抗裂性分析 | 第61-62页 |
·二灰基层稳定性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低质粉煤灰基层施工工艺及控制方法 | 第64-68页 |
·低质粉煤灰的施工工艺要求 | 第64-65页 |
·低质粉煤灰基层的施工控制 | 第65-67页 |
·原材料的控制及施工配合比的提出 | 第65-66页 |
·松铺系数的控制 | 第66-67页 |
·二灰混合料的闷料时间控制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试验路验证 | 第68-75页 |
·试验路方案 | 第68-71页 |
·试验路布置 | 第68页 |
·试验路材料组成 | 第68-69页 |
·二灰底基层、基层混合料配合比 | 第69-71页 |
·试验路施工 | 第71-73页 |
·试验路施工工艺要求及施工流程 | 第71-72页 |
·施工质量控制 | 第72-73页 |
·养生 | 第73页 |
·试验路观测与检测 | 第73-75页 |
·试验路观测 | 第73页 |
·试验路检测 | 第73-75页 |
第八章 结论及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