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未成年刑事和解概述 | 第12-16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概述 | 第12-13页 |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 | 第12页 |
二、刑事和解的起源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外未成年犯罪刑事和解的实践 | 第13-14页 |
一、新西兰 | 第13-14页 |
二、德国 | 第14页 |
三、法国 | 第14页 |
第三节 西方国家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构建未成年刑事和解制度之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6-28页 |
第一节 我国构建未成年刑事和解制度之必要性 | 第16-21页 |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 第16-17页 |
二、使被害方获得相应的物质赔偿和精神安慰 | 第17-18页 |
三、使未成年加害人重返社会,防止重新犯罪 | 第18-20页 |
四、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我国构建未成年刑事和解制度之可行性 | 第21-23页 |
一、刑事和解制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阔的适用空间 | 第21-22页 |
二、未成年刑事和解制度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22页 |
三、司法界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我国实行未成年刑事和解面临的障碍 | 第23-25页 |
一、刑事和解与传统思想、理念的冲突 | 第23-24页 |
二、未成年刑事和解缺乏实体法依据 | 第24页 |
三、未成年刑事和解缺乏程序法依据 | 第24-25页 |
四、理论界对刑事和解价值的争议 | 第25页 |
第四节 理性之选择 | 第25-28页 |
一、肯定刑事和解制度的积极作用 | 第25-26页 |
二、刑事和解制度有限制地适用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建立未成年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设想 | 第28-30页 |
第一节 引入新的刑事理念 | 第28页 |
第二节 完善非监禁刑立法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建立未成年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序设计 | 第30-42页 |
第一节 具体程序设计 | 第30-40页 |
一、适用对象、适用条件 | 第30-32页 |
二、适用的诉讼阶段 | 第32-33页 |
三、参与人 | 第33-35页 |
四、和解协议 | 第35-36页 |
五、程序设置 | 第36-39页 |
六、达成和解后的处理 | 第39-40页 |
七、限制减轻处罚幅度 | 第40页 |
第二节 相关配套制度 | 第40-42页 |
一、建立定期回访和帮教制度 | 第40-41页 |
二、设立污点限制公开制度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