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7页 |
·草田轮作系统中的氮素 | 第15-18页 |
·土壤氮库 | 第15页 |
·土壤中氮的转化 | 第15-16页 |
·土壤的供氮能力 | 第16-17页 |
·草田轮作系统中豆科固氮及氮素循环 | 第17-18页 |
·土壤供氮能力的测定方法和指标 | 第18-23页 |
·培养法测定土壤供氮能力 | 第19-21页 |
·化学提取法测定土壤供氮能力 | 第21-23页 |
·影响土壤氮矿化的因素 | 第23-27页 |
·温度、水分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23页 |
·土壤矿质氮含量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24页 |
·施肥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24-25页 |
·植物生长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25-26页 |
·苜蓿生长年限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提取剂对土壤矿质氮测定的影响 | 第27-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7-28页 |
·土样采集 | 第28页 |
·不同提取剂提取试验 | 第28页 |
·盆栽试验 | 第28-29页 |
·测定项目 | 第29-30页 |
·土壤硝态氮含量 | 第29页 |
·土壤铵态氮含量 | 第29页 |
·土壤全氮和植株含氮量 | 第29-30页 |
·土壤pH | 第30页 |
·土壤容重 | 第30页 |
·土壤有机碳 | 第3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34页 |
·三种提取剂提取的土壤矿质氮 | 第30-32页 |
·春小麦、黑麦草干重及吸氮量 | 第32页 |
·不同提取剂提取的土壤矿质氮与植物吸氮量的关系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提取剂对土壤矿质氮测定的影响 | 第34-35页 |
·化学提取法作为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苜蓿草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及其氮素有效性 | 第37-5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7页 |
·土样采集 | 第37页 |
·培养试验 | 第37-38页 |
·测定、计算与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土壤硝态氮含量 | 第38页 |
·土壤铵态氮含量 | 第38页 |
·土壤全氮和植株含氮量 | 第38页 |
·土壤微生物量氮 | 第38-39页 |
·计算方法 | 第39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9页 |
·结果 | 第39-46页 |
·淋洗前后的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培养后的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 | 第40-41页 |
·黑麦草干重、植株含氮量及植株吸氮量 | 第41-42页 |
·培养前后的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 | 第42-43页 |
·培养期间的土壤N净矿化速率 | 第43-44页 |
·培养期间的土壤氮的净硝化作用 | 第44-45页 |
·土壤起始矿质氮与土壤供氮能力的关系 | 第45-46页 |
·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全氮与土壤净矿化氮量、植物吸氮量的关系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51页 |
·起始矿质氮对土壤氮矿化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植被覆盖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47-48页 |
·施加外源氮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48-49页 |
·苜蓿年龄与土壤氮矿化的关系 | 第49页 |
·土壤全氮与土壤氮矿化的关系影响 | 第49-50页 |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50页 |
·土壤氮的硝化作用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4页 |
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成绩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录用证明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