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宏观背景 | 第8页 |
·微观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参考数据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参考数据来源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 第11-12页 |
·研究区域 | 第12页 |
2 区域整合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整合的内涵及类型 | 第12-13页 |
·国内外区域整合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3 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区域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17页 |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17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17-18页 |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18页 |
·空间结构理论 | 第18-21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中心—外围理论 | 第19页 |
·“点—轴”理论 | 第19-20页 |
·双核结构理论 | 第20-21页 |
4 研究区空间整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 第21-34页 |
·空间整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21-31页 |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 第21-23页 |
·自然条件较好,资源相对富集 | 第23-25页 |
·经济上具有互补性 | 第25-26页 |
·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整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 第26-31页 |
·不利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经济总量不够大,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落后 | 第31-32页 |
·经济结构层次较低且趋同现象严重 | 第32-33页 |
·行政区经济的障碍 | 第33-34页 |
5 研究区空间整合发展的构想 | 第34-57页 |
·研究区空间整合现状 | 第34-38页 |
·研究区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及其分析 | 第34-36页 |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 | 第36-37页 |
·区域空间可达性分析 | 第37-38页 |
·区域空间优化整合目标、基本思路以及模式选择 | 第38-43页 |
·研究区空间整合目标 | 第38-39页 |
·研究区空间整合的基本思路 | 第39-40页 |
·研究区空间整合模式的选择 | 第40-43页 |
·研究区空间优化整合构想 | 第43-57页 |
·培育徐州中心城市增长极,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 | 第43-44页 |
·强化市域中心城市的发展 | 第44-46页 |
·完善重点县域城镇,优化空间城镇体系 | 第46页 |
·构建不同规模层次的圈层结构 | 第46-50页 |
·培育重点发展轴带,优化空间结构格局 | 第50-53页 |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集群,完善产业体系 | 第53-57页 |
6 研究区空间整合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57-59页 |
·建立公平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有序流动 | 第57页 |
·打破行政区分割的局面,成立跨省区的机构强化区域间的协调 | 第57-58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 | 第58页 |
·整合区域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58-59页 |
7 结语 | 第59-61页 |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论文不足及问题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图表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