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曲赋中的七夕风俗与《牛郎织女》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研究的缘起与选题的确定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第10-11页 |
| 三、研究的难度与解决的办法 | 第11-12页 |
| 四、牛女传说与七夕风俗 | 第12-14页 |
| 五、先秦时期牛女传说概述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汉魏六朝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 第17-25页 |
| 第一节 两汉时期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魏晋时期 | 第18-21页 |
| 一、传统主旨的低徊 | 第18-19页 |
| 二、时代特征的寄寓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 第21-25页 |
| 一、情感领域的守候 | 第21-22页 |
| 二、嬉娱成份的骤增 | 第22-23页 |
| 三、江南色素的移植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唐五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 第25-32页 |
| 第一节 一统繁荣下的复归与拓展 | 第25-28页 |
| 一、“鹊桥”意识的恢复 | 第25-26页 |
| 二、陶冶感情的多种主题 | 第26-27页 |
| 三、“牛郎”称谓的出现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隆兴盛世下的浮华与迷失 | 第28-32页 |
| 一、绮丽的过桥情节 | 第28-29页 |
| 二、牛女故事的边缘化 | 第29-30页 |
| 三、“河鼓”与织女的相混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宋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 第32-44页 |
| 第一节 主流意识的强势渗入 | 第32-35页 |
| 一、理学思想的浸透 | 第32-33页 |
| 二、仙道故事的充斥 | 第33-35页 |
| 第二节 挤压后的文人化特征 | 第35-40页 |
| 一、重文献与轻流传的创作 | 第35-38页 |
| 二、借牛女抒胸臆的倾诉 | 第38-40页 |
| 第三节 “鹊桥仙”词牌名及其创作 | 第40-44页 |
| 第四章 元代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 第44-51页 |
| 第一节 向牛女乞巧的基因追溯 | 第44-48页 |
| 一、种“巧芽芽” | 第45-46页 |
| 二、挂鹊桥图 | 第46-47页 |
| 三、佛教影响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在七夕晏饮的娱乐流程 | 第48-51页 |
| 一、乞巧与验巧 | 第48-49页 |
| 二、晏饮与娱乐 | 第49页 |
| 三、醉收与迟散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明清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 | 第51-57页 |
| 第一节 东南特征的丰满 | 第51-53页 |
| 一、创作主体的变化 | 第51-52页 |
| 二、节日筵晏的凸显 | 第52页 |
| 三、经典爱情的附着 | 第52-53页 |
| 第二节 古风遗俗的犹存 | 第53-54页 |
| 第三节 牛郎得姓的解读 | 第54-57页 |
| 结语 | 第57-60页 |
| 一、《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 第57-58页 |
| 二、七夕风俗的演变 | 第58-6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