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一.补阳还五汤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实验研究 | 第11-13页 |
·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血脂作用 | 第11页 |
·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 第11-12页 |
·对脑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 第12页 |
·抗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12页 |
·清除自由基和抗过氧化作用 | 第12页 |
·对细胞凋亡及其相差基因表达影响 | 第12-13页 |
·对Ca~(2+)、Na~+离子通道的影响 | 第13页 |
2.临床研究 | 第13-15页 |
·配合康复治疗 | 第13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3-14页 |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 第14-15页 |
二.MMP-9、TNF-α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关系 | 第15-20页 |
(一)MMP-9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 第15-18页 |
1.MMP-9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MMP-9的结构、性质、功能 | 第15-16页 |
·MMP-9的调控机制 | 第16页 |
2.MMP-9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16-17页 |
3.MMP-9与脑梗死 | 第17-18页 |
·MMP-9与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恢复 | 第17页 |
·抗MMP-9与神经保护 | 第17-18页 |
(二)TNF-α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 第18-20页 |
1.TNF-α与缺血性脑损伤 | 第18页 |
2.抗TNF-α损伤的作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0-3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一).立题依据 | 第2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诊断标准与分型 | 第20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0-21页 |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第21页 |
2.观察方案 | 第21-24页 |
·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观察指标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受试者权益保护说明 | 第23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23-24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24-30页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第24-25页 |
(二).治疗结果 | 第25-30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0-35页 |
一.益气活血法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治法方法 | 第30-32页 |
1.理论溯源 | 第30页 |
2.益气活血法的立法依据 | 第30页 |
3.中风病因病机特点 | 第30-31页 |
·气虚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基础 | 第30-31页 |
·血脉瘀滞于脑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改变 | 第31页 |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关键环节 | 第31页 |
·血液流变动力学及微循环改变是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的现代病理基础 | 第31页 |
4.益气活血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方 | 第31-32页 |
5.益气活血法基本方及运用机理 | 第32页 |
二.中医与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 | 第32-33页 |
1.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相关的中医理论 | 第32页 |
2.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的中医药干预 | 第32-33页 |
·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32-33页 |
·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及炎症细胞的功能 | 第33页 |
·抑制NO等炎性介质的表达 | 第33页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四.展望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附录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