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处理工艺对突发性高浊度原水的适应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高浊水概况 | 第9页 |
| ·高浊水处理的特性 | 第9-12页 |
| ·高浊度水处理现状 | 第12-16页 |
| ·常见处理技术 | 第12-13页 |
| ·常见高浊度原水处理工艺及特点 | 第13-15页 |
| ·高浊度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2 高浊度原水处理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高浊度原水处理的絮凝机理 | 第20-22页 |
| ·高浊度原水处理的絮凝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高浊度原水处理方法及其特点 | 第23-24页 |
| 3 高浊度原水成因及特性分析 | 第24-32页 |
| ·突发性高浊度水成因分析 | 第24-25页 |
| ·气象条件 | 第24页 |
| ·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 ·原水浊度变化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 ·原水水质特征分析 | 第26-30页 |
| ·泥沙构成成分分析 | 第26-28页 |
| ·泥沙粒径分析 | 第28-29页 |
| ·絮凝zeta电位 | 第29-30页 |
| ·岷江水系高浊度水处理的特殊性 | 第30-32页 |
| 4 实验设计 | 第32-41页 |
| ·实验内容 | 第32页 |
| ·实验用高浊原水的配制 | 第32-34页 |
| ·泥样预处理方法 | 第32-33页 |
| ·高浊水含沙量与浊度对应关系 | 第33-34页 |
| ·实验条件 | 第34-36页 |
| ·实验参数 | 第34页 |
| ·聚丙烯酰胺选型 | 第34-35页 |
| ·单独投加聚丙烯酰胺的处理效果 | 第35-36页 |
| ·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复配投加的处理效果 | 第36页 |
| ·实验设备 | 第36-38页 |
| ·静态实验设备 | 第36-37页 |
| ·动水系统组成 | 第37页 |
| ·系统设计依据 | 第37-38页 |
| ·系统设计参数 | 第38页 |
| ·实验方案 | 第38-41页 |
| ·静态实验方案 | 第38-39页 |
| ·动水实验方案 | 第39-41页 |
| 5 静态实验 | 第41-54页 |
| ·烧杯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50页 |
| ·沉降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絮体的沉降性能 | 第50-51页 |
| ·沉泥浓缩性能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6 动水实验 | 第54-62页 |
| ·模型装置的运行效果 | 第54页 |
| ·动水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实验现象 | 第60-61页 |
| ·实验小结 | 第61-62页 |
| 7 突发性高浊水处理方案 | 第62-74页 |
| ·突发性高浊水的污染的预测与预警 | 第62-64页 |
| ·突发性高浊水污染的预测 | 第62-63页 |
| ·突发性高浊水污染的预警 | 第63-64页 |
| ·突发性高浊水的处理方法 | 第64-71页 |
| ·静动态实验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65页 |
| ·药剂投加条件 | 第65-66页 |
| ·极限处理量 | 第66-67页 |
| ·排泥方式及产水量 | 第67-68页 |
| ·排泥系统的讨论 | 第68-70页 |
| ·各处理单元的优化 | 第70-71页 |
| ·高浊原水处理的应急措施 | 第71-74页 |
| ·进水浊度和流量控制 | 第71-72页 |
| ·排泥控制 | 第72页 |
| ·加药系统的控制 | 第72-73页 |
| ·清水池运行的控制 | 第73-74页 |
| 8 结论及建议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建议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附录1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80-81页 |
| 附录2 实验装置设计图 | 第81-82页 |
| 附录3 混凝池水力计算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