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主要性状的QTL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 QTL定位的原理及方法第10-15页
   ·QTL的作图原理第10页
   ·分子标记的类型第10-11页
   ·定位群体第11-12页
   ·QTL定位方法第12-14页
     ·单标记分析法(The Singal Marker Mapping,SMM)第12-13页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第13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第13-14页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model-based composite interva mapping,MCIM)第14页
   ·QTL定位软件以及阈值的确定第14-15页
 2 水稻QTL的研究现状第15页
 3 QTL定位研究在水稻上的利用第15-17页
   ·基于主效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olecular marker assisant selection,MAS)第15-16页
   ·聚合有利等位基因第16页
   ·QTL克隆第16-17页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控制水稻生育期、株高、产量和粒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18-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供试材料第19页
   ·田间种植与性状考查第19-20页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以及标记偏分离情况第20页
   ·QTL分析第2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0-32页
   ·亲本与群体的性状表现第20-23页
     ·生育期、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型值分布第20-23页
     ·粒型相关性状的表现型值分布第23页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23-24页
   ·QTL分析第24-32页
     ·2005年生育期、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第24-27页
     ·2006年QTL定位结果第27-30页
       ·2006年RIL群体生育期、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27-28页
       ·2006年RIL群体粒型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第28-30页
     ·生育期、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两年QTL定位结果的对比第30-3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2-40页
   ·QTL年度间检测的稳定性第32-33页
   ·QTL的多效性第33-34页
   ·不同遗传背景下的鉴定结果比较第34-40页
第三章 全文结论第40-42页
 1、主要结论第40-41页
 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50页
致谢第50-5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冯友兰的哲性诗学
下一篇:点燃理性之光--洛克认识论中的理性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