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6-11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6-8页 |
·伺服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 第8页 |
·伺服系统的基本要求 | 第8页 |
·伺服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及其数学模型 | 第11-22页 |
·PMSM的结构和种类 | 第11-12页 |
·PMSM的结构 | 第11-12页 |
·PMSM的分类 | 第12页 |
·PMSM的机械角度与电角度 | 第12-13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3-22页 |
·永磁同步电机在静止坐标系(ABC)上的模型方程 | 第13-15页 |
·永磁同步电机在静止坐标系(α- β)上的模型方程 | 第15-18页 |
·永磁同步电机在旋转坐标系(d-q)上的模型方程 | 第18-20页 |
·永磁同步电机在(d-q)坐标下的电压等效电路 | 第20-22页 |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实现 | 第22-30页 |
·矢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PMSM的矢量控制 | 第23-24页 |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 | 第24-30页 |
·SVPWM实现方法简介 | 第24-26页 |
·基于DSP的SVPWM软件实现 | 第26-30页 |
·经典的SVPWM产生方式 | 第27-28页 |
·SVPWM产生方式的改进算法 | 第28-30页 |
第4章 永滋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 第30-41页 |
·永磁同步电机(PMSM)解耦状态方程 | 第30-32页 |
·电流环的设计 | 第32-36页 |
·反电势的干扰以及PI电流调节器的影响 | 第32-33页 |
·逆变器传输特性以及零点漂移的影响 | 第33-34页 |
·电流环PI的综合设计 | 第34-36页 |
·速度环的设计 | 第36-38页 |
·位置环的设计 | 第38-41页 |
第5章 PMSM伺服系统硬件及软件的设计 | 第41-64页 |
·硬件的设计 | 第41-57页 |
·TMS320F240A概述 | 第41-44页 |
·系统结构及硬件组成 | 第44-51页 |
·系统主电路构成 | 第44-45页 |
·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45-47页 |
·CPLD电路设计 | 第47-51页 |
·模拟量采集、前向通道及数模转换(ADC)电路设计 | 第51-55页 |
·反馈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第52-53页 |
·位置和速度的检测电路设计 | 第53-55页 |
·参数设置显示电路 | 第55-56页 |
·SCI通讯电路 | 第56-57页 |
·软件的设计 | 第57-64页 |
·编程语言的选择 | 第57-58页 |
·标么值系统设计 | 第58页 |
·程序流程的设计 | 第58-64页 |
第6章 系统仿真与系统测试 | 第64-70页 |
·系统仿真 | 第64-67页 |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系统测试介绍 | 第67-68页 |
·系统测试结果 | 第68-70页 |
结束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