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树木种内地理变异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树木地理变异的四种发展水平 | 第13-14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及RAPD在针叶树种上的应用 | 第14-19页 |
| ·黄山松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2 引言 | 第22-23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3-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 ·方法 | 第24-30页 |
| 4 黄山松地理变异的形态学研究 | 第30-37页 |
| ·球果相关指标 | 第30-31页 |
| ·针叶相关指标 | 第31-33页 |
| ·针叶横切面观察和分析 | 第33-34页 |
| ·电镜观察 | 第34-37页 |
| 5 结果与讨论 | 第37-51页 |
| ·天然黄山松形态水平地理变异的模式研究 | 第37-42页 |
| ·天然黄山松居群地理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第42-48页 |
| ·15个天然黄山松采样地点形态水平和基于RAPD的聚类和区划 | 第48-51页 |
| 6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附录A 部分文中表格 | 第58-61页 |
| 附录B 采样和实验相关照片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