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粉末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新型混凝土的发展由来 | 第10-11页 |
| ·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增强机理 | 第11-12页 |
| ·新型混凝土材料的主要性能 | 第12-14页 |
| ·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 第14-17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7-20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基于混凝土断裂力学的宏观断裂模型 | 第20-32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混凝土断裂力学的研究 | 第20-24页 |
| ·混凝土断裂力学及断裂过程的研究发展史 | 第20-23页 |
| ·混凝土断裂研究中裂纹的基本形式 | 第23页 |
| ·混凝土断裂性能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混凝土断裂模型及断裂准则 | 第24-32页 |
| ·双参数断裂模型 | 第25页 |
| ·钝裂纹带模型 | 第25-26页 |
| ·虚拟裂纹模型 | 第26-30页 |
|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双K断裂准则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基于混凝土断裂模型的断裂参数研究 | 第32-42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混凝土断裂能的测试方法及原理 | 第32-35页 |
| ·混凝土断裂能的测试方法 | 第32-33页 |
| ·混凝土断裂能G_f的测试原理及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双K断裂准则 | 第35-42页 |
| ·概述 | 第35页 |
| ·混凝土临界有效裂缝长度α_c的确定 | 第35-36页 |
| ·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的CTOD_C确定 | 第36-38页 |
| ·双K断裂参数的简化计算方法 | 第38-42页 |
| 第四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案 | 第42-50页 |
| ·原材料 | 第42-44页 |
| ·试验方案 | 第44-50页 |
| ·配合比 | 第44页 |
| ·试件的制备 | 第44-45页 |
| ·试验情况 | 第45-50页 |
| 第五章 活性粉末混凝土断裂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50-70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试验数据 | 第50-68页 |
| ·试验的处理方法 | 第50页 |
| ·试验数据表 | 第50-53页 |
| ·试验曲线 | 第53-68页 |
| ·试验结果汇总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试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70-88页 |
| ·参数尺寸效应与误差分析 | 第70-71页 |
| ·参数的尺寸效应分析 | 第70页 |
| ·断裂能G_f的误差分析 | 第70-71页 |
| ·试验结果探讨与理论分析 | 第71-84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压和劈拉强度 | 第71-75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断裂破坏极限荷载 | 第75-77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断裂能和延性指数 | 第77-80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断裂韧度 | 第80-84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增强破坏机理的研究 | 第84-88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8页 |
| ·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附表 | 第94-118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8-12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