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研究的框架和背景 | 第10-21页 |
一、本文对国债概念的界定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框架 | 第11页 |
四、研究的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 | 第11-21页 |
(一) 中西方关于国债作用的理论 | 第11-19页 |
(二) 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1998-2004年我国国债发行情况 | 第21-23页 |
第三章 1998-2004年我国国债政策拉动国内需求效果分析 | 第23-36页 |
一、理论估计1998-2004年国债投资“乘数效应”对总需求的影响 | 第23-28页 |
(一) 计算边际消费倾向b | 第24-25页 |
(二) 计算边际进口倾向n | 第25-26页 |
(三) 计算边际税率t | 第26-28页 |
(四) 计算国债投资乘数δ | 第28页 |
二、国债政策对经济拉动效应的实际分析 | 第28-30页 |
三、国债政策挤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30-33页 |
(一) IS-LM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二) 我国IS-LM曲线的实际情况 | 第31-33页 |
四、国债政策对私人投资拉动作用的实际分析 | 第33-36页 |
第四章 1998-2004年我国国债政策拉动国内需求问题分析 | 第36-43页 |
一、国债投资的直接带动投资较少,国债投资未完全发挥作用 | 第36-38页 |
二、国债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 第38-39页 |
三、短期大规模的国债投资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 第39-40页 |
四、1998-2004年我国国债政策问题总结 | 第40-41页 |
(一) 在短时期内进行大规模国债投资造成经济过热 | 第40页 |
(二) 国债政策对居民消费启动不足,主要是由于对农业投资不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 第40-41页 |
(三) 国债投资体制带有行政性、计划性,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利于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 | 第41页 |
(四) 国债投资大部分投资于基础建设,应调整投资结构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未来我国国债政策的基本走向及对策分析 | 第43-50页 |
一、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 第43-44页 |
(一) 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均有所回升 | 第43页 |
(二) 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加强 | 第43页 |
(三) 经济结构有所优化,问题仍然突出 | 第43-44页 |
(四) 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呈现明显的粗放型特征,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 第44页 |
(五) 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需要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 | 第44页 |
二、未来我国国债政策的基本走向 | 第44-46页 |
(一) 国债政策应继续致力于拉动国内消费需求 | 第45页 |
(二) 国债政策从“总量拉动型”向“结构调整型”过渡 | 第45页 |
(三) 国债投资退出一般竞争性、营利性领域,尽量保持“中性” | 第45-46页 |
三、对未来我国国债政策的具体建议 | 第46-50页 |
(一) 控制国债规模 | 第46-47页 |
(二) 加大国债政策对“三农”倾斜的力度,重点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 第47页 |
(三) 利用国债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 第47-48页 |
(四) 利用国债政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高 | 第48页 |
(五) 加大国债政策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 | 第48-49页 |
(六) 国债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表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