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信号ST段分析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引言 | 第8页 |
| ·人体心电信号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 | 第8页 |
| ·正常心电波形及其意义 | 第8-10页 |
| ·心电图ST 段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第10-13页 |
| ·ST 段介绍 | 第10页 |
| ·ST 段形态特征 | 第10-12页 |
| ·ST 段改变及临床意义 | 第12-13页 |
| ·ST 段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17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2 心电信号预处理 | 第17-28页 |
| ·心电信号的各种干扰因素 | 第17-18页 |
| ·滤波器的选择 | 第18-19页 |
| ·零相位IIR 数字滤波器的研究和性能分析 | 第19-27页 |
| ·零相位数字滤波器原理 | 第19-21页 |
| ·零相位IIR 数字滤波器的实现 | 第21-22页 |
| ·零相位IIR 数字滤波器的性能分析 | 第22-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3 心电信号特征参数检测 | 第28-39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基于时域分析的QRS 波检测 | 第28-29页 |
| ·R 波检测 | 第28页 |
| ·Q 波、S 波检测 | 第28-29页 |
| ·基于函数拟合的改进的P 波、T 波检测算法 | 第29-37页 |
| ·常用P 波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 ·二次函数拟合P 波算法原理 | 第30-31页 |
| ·改进的基于最优区间函数拟合的P 波检测算法 | 第31-34页 |
| ·P 波检测算法实验结果及可靠性验证 | 第34-37页 |
| ·T 波检测 | 第37页 |
| ·J 点、RR 间期、等电位参数提取 | 第37-38页 |
| ·J 点检测 | 第37-38页 |
| ·RR 间期参数提取 | 第38页 |
| ·等电位参数提取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4 ST 段分析研究 | 第39-63页 |
| ·ST 段形态识别常用方法 | 第39-41页 |
| ·BP 神经网络模型及学习算法 | 第41-47页 |
| ·神经元模型 | 第41-43页 |
| ·感知器及其学习算法 | 第43-44页 |
| ·BP 网络结构模型及学习算法 | 第44-47页 |
|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ST 段形态识别算法研究 | 第47-55页 |
| ·ECG 信号预处理 | 第47-48页 |
| ·BP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第48-51页 |
| ·BP 神经网络训练及性能测试 | 第51-55页 |
| ·ST 段电平测量方法研究 | 第55-62页 |
| ·ST 段电平测量方法 | 第55-57页 |
| ·ST 段电平测量方法实验分析 | 第57-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