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以甘宁地区为例
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56页 |
第一节 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 | 第23-46页 |
一、古人类化石 | 第24-32页 |
二、基因证据 | 第32-33页 |
三、旧石器制品 | 第33-46页 |
第三节 农业起源的主要理论与研究进展 | 第46-52页 |
一、世界农业起源 | 第46-50页 |
二、中国北方旱地粟作农业 | 第50-52页 |
第四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52-56页 |
一、现代人扩散 | 第53-54页 |
二、农业起源 | 第54-5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第56-67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 第56-58页 |
一、地形地貌 | 第56页 |
二、气候 | 第56-57页 |
三、土壤 | 第57-58页 |
四、地质岩石 | 第58页 |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58-67页 |
一、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 | 第58页 |
二、~(14)C年代学 | 第58-59页 |
三、植物大化石 | 第59-60页 |
四、植物碳同位素 | 第60-63页 |
五、其它环境代用指标 | 第63-67页 |
第三章 甘宁地区的旧石器晚期文化与现代人扩散 | 第67-104页 |
第一节 旧石器遗址调查和文化谱系的建立 | 第67-86页 |
一、位置、地层堆积与石制品 | 第67-77页 |
二、石制品文化特征 | 第77-79页 |
三、石制品的文化属性 | 第79-82页 |
四、考古遗址的年代 | 第82-84页 |
五、与周围文化之间关系 | 第84-85页 |
六、旧石器技术组合与古人类化石 | 第85-86页 |
第二节 ZL005地点的气候变化记录 | 第86-90页 |
一、年代 | 第86-87页 |
二、样品采集与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第三节 末次盛冰期的环境变化与现代人迁徙 | 第90-104页 |
一、石制品与人口流动性 | 第90-93页 |
二、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响应模式 | 第93-100页 |
三、现代人南迁的其它考古证据 | 第100-104页 |
第四章 新石器文化早中期的"文化断层" | 第104-121页 |
第一节 中国北方~(14)C校正日历年龄特征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新旧石器时代过渡 | 第106-113页 |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 | 第113-121页 |
第五章 中国北方旱地粟作农业的起源 | 第121-162页 |
第一节 甘肃东部的农业考古调查 | 第121-128页 |
一、农业考古调查 | 第121-125页 |
二、粟作农业发展状况 | 第125-128页 |
第二节 新旧石器过渡的连续剖面 | 第128-139页 |
一、大地湾遗址概况 | 第128-130页 |
二、DDW01&02的地层和文化遗物 | 第130-134页 |
三、DDW03-05的地层与文化遗物 | 第134-139页 |
第三节 环境变化序列的重建 | 第139-153页 |
一、大地湾剖面 | 第139-144页 |
二、C_4植物碳同位素 | 第144-150页 |
三、与其它气候记录之间的对比 | 第150-153页 |
第四节 农业起源的探讨 | 第153-162页 |
一、作物栽培与农业经济 | 第153-154页 |
二、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转换 | 第154-159页 |
三、农业起源地点、时间与原因 | 第159-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2-166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62-165页 |
一、关于现代人扩散问题 | 第162-163页 |
二、关于农业起源问题 | 第163-165页 |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93页 |
附录图表 | 第193-202页 |
作者简历 | 第202-204页 |
致谢 | 第204-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