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 ·虫生真菌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虫生真菌研究意义及特点 | 第12页 |
| ·虫生真菌资源 | 第12-13页 |
| ·虫生真菌及其对昆虫杀虫机理的研究 | 第13-18页 |
| ·虫生真菌致病机理 | 第13-14页 |
| ·昆虫体内保护酶活性研究 | 第14-17页 |
| ·氧自由基 | 第14-15页 |
| ·昆虫保护酶系统 | 第15-16页 |
| ·国内外关于昆虫保护酶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虫生真菌对寄主营养生理变化的研究 | 第17-18页 |
| ·毒素 | 第18-21页 |
| ·毒素的种类 | 第18-19页 |
| ·毒素的致病机理 | 第19-20页 |
| ·白僵菌素的致病机理 | 第19页 |
| ·破坏素的致病机理 | 第19-20页 |
| ·毒素的提取和分离 | 第20-21页 |
| ·低分子量毒素的提取和分离 | 第20页 |
| ·高分子量毒素的提取和分离 | 第20-21页 |
| ·虫生真菌液体发酵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碳源和能源 | 第21-22页 |
| ·氮源 | 第22页 |
| ·不同碳氮比 | 第22页 |
| ·顶孢霉属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分布与寄主 | 第22-23页 |
| ·顶孢霉菌的应用 | 第23页 |
| ·医药应用研究 | 第23页 |
| ·农药应用研究 | 第23页 |
| ·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3-27页 |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23-25页 |
| ·菌株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 ·温湿度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24页 |
| ·营养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24页 |
| ·抗逆性 | 第24-25页 |
| ·不同寄主及使用剂量对顶孢霉致病力的影响 | 第25页 |
| ·顶孢霉对寄主的侵染过程的研究 | 第25页 |
| ·选题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顶孢霉菌株对寄主的毒力测定 | 第27-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菌株与及菌液制备 | 第27页 |
| ·供试昆虫 | 第27页 |
| ·顶孢霉菌株对4 种供试昆虫的毒力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 ·顶孢霉菌对4 种试虫的毒力测定 | 第28-29页 |
| ·接种顶孢霉菌后对试虫的症状观察 | 第2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顶孢霉菌株对菜青虫的营养生理的变化和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 第31-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供试菌种与菌液制备 | 第31页 |
| ·供试虫源 | 第31页 |
| ·仪器及化学试剂 | 第31页 |
| ·顶孢霉对菜青虫体内营养生理变化的测定 | 第31-32页 |
| ·接菌方法 | 第31页 |
| ·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 ·菜青虫体内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第32-33页 |
| ·接种方法 | 第32页 |
| ·酶液制备 | 第32页 |
| ·蛋白质含量测定参照Bradford 考马斯亮蓝G-250 法[83] | 第32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32页 |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32-33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 ·菜青虫感染顶孢霉后对体内营养生理的影响 | 第33页 |
| ·3 龄菜青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 ·3 龄菜青虫体内SOD 酶活性变化 | 第34-35页 |
| ·3 龄菜青虫体内POD 酶活性变化 | 第35-36页 |
| ·3 龄菜青虫体内CAT 酶活性变化 | 第3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顶孢霉菌株毒素提取及杀虫活性的测定 | 第38-43页 |
| ·供试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供试菌种 | 第38页 |
| ·供试昆虫 | 第38页 |
| ·主要设备与化学试剂 | 第38页 |
| ·供试培养液 | 第38-39页 |
| ·顶孢霉菌株毒素提取方法 | 第39页 |
| ·培养滤液的制备 | 第39页 |
| ·菌株培养滤液毒素提取方法 | 第39页 |
| ·毒素杀虫活性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 ·最佳的产毒培养液确定 | 第40页 |
| ·3 种溶剂的毒素提取物杀虫活性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 ·小节与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顶孢霉菌液体培养最适条件的研究 | 第43-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 ·供试材料 | 第43页 |
| ·供试菌种 | 第43页 |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43页 |
| ·顶孢霉菌最适液体培养基的筛选 | 第43-44页 |
| ·顶孢霉菌最适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44-45页 |
| ·温度对顶孢霉菌液体培养的影响 | 第44页 |
| ·培养方式对顶孢霉菌液体培养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 ·不同碳源对顶孢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45页 |
| ·不同氮源对顶孢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碳氮比培养基对顶孢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46页 |
| ·最佳液体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6-47页 |
| ·不同温度对顶孢霉菌液体培养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培养方式对顶孢霉菌液体培养的影响 | 第48页 |
| ·小节与讨论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50-54页 |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问题与讨论 | 第51-53页 |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60页 |
| 附录 | 第60-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 导师简介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