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第一章导论 | 第10-23页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0-13页 |
(一) 选题的缘起 | 第10-12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13-19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9-20页 |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0-21页 |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第21-23页 |
(一) 研究的难点 | 第21-22页 |
(二) 研究的创新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23-55页 |
一、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涵义 | 第23-37页 |
(一) 道德、信仰及道德信仰 | 第23-32页 |
(二) 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及道德信仰教育 | 第32-37页 |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本质 | 第37-40页 |
(一) 社会对个体的超越 | 第37-38页 |
(二) 精神对肉体的超越 | 第38页 |
(三) 理想对现实的超越 | 第38-39页 |
(四) 无限对有限的超越 | 第39-40页 |
三、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特征 | 第40-42页 |
(一) 广泛性 | 第40-41页 |
(二) 自觉性 | 第41页 |
(三) 形上性 | 第41-42页 |
(四) 整合性 | 第42页 |
(五) 定向性 | 第42页 |
四、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结构 | 第42-47页 |
(一) 主体性构成 | 第43-45页 |
(二) 客体性构成 | 第45-47页 |
五、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功能 | 第47-50页 |
(一) 道德境界的提升 | 第47-48页 |
(二) 道德人格的塑造 | 第48页 |
(三) 道德行为的动力 | 第48页 |
(四) 道德秩序的调控 | 第48-50页 |
六、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 | 第50-55页 |
(一) 需要体认机制 | 第50-51页 |
(二) 伦理内化机制 | 第51-53页 |
(三) 心理整合机制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 第55-70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 | 第55-62页 |
(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第55-58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第58-62页 |
二、道德信仰教育知识借鉴 | 第62-70页 |
(一) 儒家道德信仰的知识借鉴 | 第63-65页 |
(二) 西方道德教育理论评介 | 第65-70页 |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及道德信仰状况 | 第70-88页 |
一、大学生德育状况 | 第70-76页 |
(一) 大学生德育发展历程 | 第70-73页 |
(二) 大学生德育状况 | 第73-76页 |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 | 第76-84页 |
(一) 大学生道德信仰发展历程 | 第76-81页 |
(二) 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 | 第81-84页 |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 | 第84-88页 |
(一) 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表现 | 第84-86页 |
(二) 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原因 | 第86-88页 |
第五章 影响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相关因素 | 第88-98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88-92页 |
(一) 社会风气的熏染 | 第88-89页 |
(二) 市场经济的效应 | 第89-90页 |
(三) 政治发展的影响 | 第90页 |
(四) 多种文化的融合 | 第90-91页 |
(五) 大众传媒的导向 | 第91-92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92-93页 |
(一)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 | 第92-93页 |
(二)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 第93页 |
三、家庭因素 | 第93-94页 |
(一) 家庭教育的理念 | 第93-94页 |
(二) 家庭教育的氛围 | 第94页 |
(三) 家庭教育的方式 | 第94页 |
四、道德本体因素 | 第94-96页 |
(一) 道德本体的变化性 | 第94-95页 |
(二) 道德本体的多元性 | 第95页 |
(三) 道德本体的约束性 | 第95-96页 |
五、道德主体因素 | 第96-98页 |
(一) 主体选择的盲目性 | 第96页 |
(二) 主体素质的差异性 | 第96页 |
(三) 主体认识的封闭性 | 第96-98页 |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对策 | 第98-126页 |
一、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 第98-101页 |
(一) 建立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目标 | 第98-100页 |
(二) 明确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内容 | 第100-101页 |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过程和规律 | 第101-106页 |
(一) 熟悉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过程 | 第101-104页 |
(二) 遵循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规律 | 第104-106页 |
三、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第106-111页 |
(一) 掌握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原则 | 第106-108页 |
(二) 创新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方法 | 第108-111页 |
四、拓宽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途径 | 第111-119页 |
(一) 加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教育 | 第112-113页 |
(二) 开展以课外活动为主的实践教育 | 第113-115页 |
(三) 优化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教育 | 第115-116页 |
(四) 构建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教育 | 第116-118页 |
(五) 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 | 第118-119页 |
五、建构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保障体系 | 第119-126页 |
(一) 端正道德信仰教育理念 | 第119-120页 |
(二) 健全道德信仰教育组织机构 | 第120-121页 |
(三) 加强道德信仰教育队伍建设 | 第121-123页 |
(四) 完善道德信仰教育制度 | 第123页 |
(五) 增加道德信仰教育经费 | 第123-124页 |
(六) 营造道德信仰教育环境 | 第124-126页 |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134-135页 |
后记 | 第135-136页 |
中文摘要 | 第136-139页 |
ABSTRACT | 第139-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