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8页 |
一、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基础与来源 | 第8-11页 |
(一) 古希腊正义思想的发源 | 第8-10页 |
(二) 亚里士多德思想产生的社会现实条件 | 第10-11页 |
二、作为德性的正义 | 第11-17页 |
(一) 正义是最完满的德性,是一切德性的总汇 | 第13-14页 |
(二) 正义是唯一关心他人善的德性 | 第14页 |
(三) 正义即中道——平等、均等 | 第14-15页 |
(四) 正义的实践性品质 | 第15-17页 |
三、分配正义、矫正正义与交换正义 | 第17-24页 |
(一) 分配正义——"各得其所应得" | 第18-20页 |
(二) 矫正正义——"各失其所应失" | 第20-21页 |
(三) 交换正义——自主的均等 | 第21-22页 |
(四) 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矛盾 | 第22-24页 |
四、法律正义与自然正义 | 第24-30页 |
(一) 源于自然的正义 | 第24-26页 |
(二) 正义与法律——法律是中道的权衡 | 第26-29页 |
(三) 对亚里士多德法律正义与自然正义的评价 | 第29-30页 |
五、政治正义与家庭正义 | 第30-37页 |
(一) 政治正义——"政治上的善即为正义" | 第31-34页 |
(二) 家庭正义——"不平等的正义" | 第34-36页 |
(三) 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与家庭正义的评价 | 第36-37页 |
结语: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对我国制度伦理建设的几点启示 | 第37-42页 |
(一)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 | 第38-39页 |
(二) 坚持分配正义,注重阶层和谐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