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2页 |
论文正文:肿瘤相关自身抗体和RASSF1A SNP对食管/贲门癌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预警的研究 | 第22-95页 |
正文第一部分:肿瘤相关抗原与自身抗体检测对食管癌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预警的应用研究 | 第22-58页 |
1 引言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血样采集与保存 | 第24页 |
·血清自身抗体检测 | 第24-26页 |
·ELISA方法 | 第24-25页 |
·ELISA所设对照 | 第25页 |
·ELISA结果判定 | 第25页 |
·ELISA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ELISA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食管内镜检查和粘膜活检 | 第26页 |
·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 | 第26-27页 |
·免疫组化检查 | 第27-29页 |
·免疫组化检查方法 | 第27页 |
·免疫组化所设对照 | 第27-28页 |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 第28页 |
·免疫组化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3 统计方法 | 第29页 |
4 结果 | 第29-35页 |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 第29-30页 |
·肿瘤相关抗原微阵列检测结果 | 第30页 |
·食管内镜检查与食管上皮活检结果 | 第30-31页 |
·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 第31-35页 |
5 讨论 | 第35-42页 |
6 小结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4页 |
附图 | 第54-58页 |
正文第二部分:RASSF1A(Ala133 Ser)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关联研究 | 第58-70页 |
1 引言 | 第58-5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9-60页 |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主要试剂 | 第59-60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60页 |
3 主要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研究对象 | 第60-61页 |
·DNA的提取(酚-氯仿法) | 第61页 |
·基因分型 | 第61-62页 |
·降落式聚合酶链反应 | 第61-62页 |
·基因型分析 | 第62页 |
4 结果验证 | 第62-63页 |
5 同源分析 | 第63-64页 |
6 统计学分析 | 第64页 |
7 实验结果 | 第64-65页 |
·一般特征 | 第64页 |
·RASSF1A(Ala133Ser)SNP与食管癌与贲门癌的关系 | 第64-65页 |
8 讨论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综述一 食管癌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研究 | 第70-83页 |
1 肿瘤特异性抗原 | 第70-71页 |
2 肿瘤相关抗原 | 第71-72页 |
3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测定 | 第72-74页 |
·p53基因 | 第72-73页 |
·C-myc基因 | 第73页 |
·cyclinB1基因 | 第73页 |
·p16 | 第73页 |
·Koc | 第73-74页 |
·p62 | 第74页 |
·Survivin | 第74页 |
4 肿瘤自身抗体的产生机制 | 第74-75页 |
5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综述二 单倍剂量不足与"二次打击"学说—抑癌基因的遗传学 | 第83-95页 |
1 抑癌基因的定义 | 第83-85页 |
2 单倍剂量不足的起源和定义 | 第85页 |
3 抑癌基因的单倍剂量不足 | 第85-88页 |
4 隐性等位基因与显性等位基因 | 第88-89页 |
5 真正无效的等位基因与减效的隐性等位基因 | 第89页 |
6 抑癌基因的显性等位基因 | 第89-90页 |
7 多效性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中英文缩写词 | 第95-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