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性别分离 | 第14-19页 |
| ·研究背景和动向 | 第14页 |
| ·主要假说的内容 | 第14-16页 |
| ·性别分离测度方法的发展 | 第16-17页 |
| ·动物粪便的性别鉴定技术 | 第17-18页 |
| ·数学模型的使用 | 第18页 |
| ·研究动物类群的扩展 | 第18页 |
| ·研究方向展望 | 第18-19页 |
| ·生境选择与生境因子选择 | 第1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 ·动物生境选择的原因 | 第20页 |
| ·海南坡鹿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海南坡鹿简介 | 第20-21页 |
| ·海南坡鹿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 ·活动习性 | 第21页 |
| ·生境选择 | 第21-22页 |
| ·种群动态 | 第22页 |
| ·环境容纳量 | 第22-23页 |
| ·食性 | 第23页 |
| ·迁地保护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研究地概况 | 第24-28页 |
|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好岭坡鹿保护站 | 第24-25页 |
| ·海南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 第25页 |
| ·赤好与邦溪地区的坡鹿密度及生境条件对比 | 第25-28页 |
| 第四章 不同研究地区主要生境因子的比较 | 第28-44页 |
| ·食物条件的对比 | 第28-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食物因子的测定 | 第28页 |
| ·食物营养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 ·食物组成分析 | 第29页 |
|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 ·食物数量和质量分析 | 第29页 |
| ·食物组成分析 | 第29-30页 |
| ·结果 | 第30-40页 |
| ·不同地区同一季节食物条件比较 | 第30-31页 |
| ·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比较 | 第31-32页 |
| ·食物组成 | 第32-40页 |
| ·食物组成相似性比较 | 第40页 |
| ·隐蔽条件的对比 | 第40-42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 ·结果 | 第41-42页 |
| ·不同地区隐蔽条件对比 | 第41-42页 |
| ·不同季节隐蔽条件对比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不同生境条件下坡鹿性别分离与生境因子的作用 | 第44-8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 ·坡鹿粪样采集和生境因子测定 | 第44-45页 |
| ·坡鹿食物组成分析 | 第45页 |
| ·排便坡鹿性别鉴定 | 第45页 |
| ·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 ·坡鹿性别分离指数计算 | 第45-46页 |
| ·生境利用数据分析 | 第46页 |
| ·结果 | 第46-76页 |
| ·性别分离指数 | 第46-52页 |
| ·生境分离指数 | 第47页 |
| ·食性分离指数 | 第47-52页 |
| ·不同性别坡鹿生境因子选择的比较 | 第52-76页 |
| ·赤好地区雨季不同性别坡鹿生境因子选择 | 第52-59页 |
| ·邦溪地区雨季不同性别坡鹿生境因子选择 | 第59-64页 |
| ·赤好地区旱季不同性别坡鹿生境因子选择 | 第64-67页 |
| ·邦溪地区旱季不同性别坡鹿生境因子选择 | 第67-76页 |
| ·讨论 | 第76-80页 |
| ·海南坡鹿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性别分离 | 第76-77页 |
| ·环境条件对性别分离影响(小结) | 第77-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