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论文--光纤元件论文

基于固定化漆酶催化的光纤肾上腺素传感器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光纤生物传感器及其研究进展第11-15页
     ·光纤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其特点第12-13页
     ·光纤酶生物传感器的特点和分类第13-15页
   ·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固定化酶的优点第15-16页
       ·酶的固定化方法第16-17页
   ·肾上腺素的检测进展第17-23页
     ·荧光法第18-19页
     ·分光光度法第19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9-20页
     ·电化学分析法第20-22页
     ·毛细管电泳法第22页
     ·化学发光分析法第22-23页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特点第23-25页
     ·纳米材料的特点第23-24页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特点第24-25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5页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2章 四氨基酞菁锌-Fe3O4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和表征第27-39页
   ·实验部分第27-31页
     ·试剂与仪器第27-28页
     ·测试与表征第28-29页
     ·ZnTAPc的制备第29-30页
     ·Fe3O4纳米粒子的制备第30-31页
     ·ZnTAPc-Fe3O4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第31页
   ·结果与讨论第31-37页
     ·四硝基酞菁锌-Fe3O4的IR表征第31-32页
     ·四硝基酞菁锌的XRD表征第32页
     ·ZnTAPc-Fe3O4纳米复合粒子的能谱谱图分析第32-34页
     ·ZnTAPc-Fe3O4纳米复合粒子的形貌与粒径分布第34页
     ·ZnTAPc-Fe3O4纳米复合粒子的性能第34-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ZnTAPc-Fe3O4纳米复合粒子固定化漆酶的研究第39-49页
   ·试验部分第39-44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39-40页
     ·溶液的配制第40页
     ·固定化漆酶活性测定方法第40页
     ·共价交联法固定漆酶第40-41页
     ·固定化最优条件的选择第41-42页
     ·固定化漆酶的催化性能第42页
     ·固定化漆酶的性质第42-43页
     ·固定化漆酶催化肾上腺素的最适条件第43页
     ·漆酶介体体系催化肾上腺素的最适条件第43-44页
     ·结果与讨论第44-47页
     ·游离酶及固定化酶的最适使用温度第44-45页
     ·游离酶及固定化酶的最适使用pH值第45页
     ·固定化漆酶的催化活性第45-46页
     ·游离酶及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第46页
     ·游离酶及固定化酶的储存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第46-47页
     ·固定化漆酶的Km常数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基于固定化漆酶的光纤肾上腺素传感器的研究第49-66页
   ·基于荧光猝灭效应的光纤肾上腺素生物传感器的原理第49-52页
   ·光纤肾上腺素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第52-53页
   ·实验部分第53-55页
     ·测试仪器及试验原料第53-54页
     ·光纤肾上腺素生物传感器检测步骤第54页
     ·漆酶—介体体系肾上腺素催化氧化的UV光谱和滞后相移曲线第54-55页
     ·荧光光谱的测定第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64页
     ·漆酶—介体体系滞后相移曲线研究第55-58页
     ·光纤肾上腺素传感器的测定条件第58-59页
     ·标准曲线的计算方法第59-61页
     ·标准曲线的测定第61-62页
     ·光纤肾上腺素传感器的响应时间第62-63页
     ·光纤肾上腺素传感器的重复性第63页
     ·光纤肾上腺素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第63-64页
     ·温度对光纤肾上腺素传感器影响第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结论第66页
   ·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农业上市公司运行环境、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