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主要缩略语 | 第11-12页 |
| 1 前言 | 第12-16页 |
| ·蒲公英利用价值 | 第12-13页 |
| ·食用价值 | 第12页 |
| ·医用价值 | 第12页 |
| ·营养保健功能 | 第12页 |
| ·养颜护肤功能 | 第12-13页 |
| ·植物再生体系研究 | 第13-14页 |
| ·花药培养 | 第14-15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页 |
| ·材料 | 第16页 |
| ·方法 | 第16-21页 |
| ·培养基的配制和培养条件 | 第16页 |
| ·无菌苗的培育 | 第16页 |
| ·蒲公英叶片再生体系研究 | 第16-17页 |
| ·诱导培养条件筛选 | 第16-17页 |
| ·不同培养基叶片再生 | 第17页 |
| ·增值培养条件筛选 | 第17页 |
| ·生根培养 | 第17页 |
| ·蒲公英根再生体系研究 | 第17-18页 |
| ·根再生过程中球状体形成及其检测 | 第18-19页 |
| ·花药培养初步探讨 | 第19-20页 |
| ·观察指标和统计方法 | 第20页 |
| ·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56页 |
| ·蒲公英无菌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1-39页 |
| ·激素浓度对叶片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21-24页 |
| ·激素浓度对再生不定芽数的影响 | 第24-28页 |
| ·激素浓度与再生频率和平均再生不定芽数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 ·激素浓度与再生频率和平均再生不定芽数的回归分析 | 第29-31页 |
| ·激素浓度对不定芽高度的影响 | 第31-34页 |
| ·激素浓度对不定芽高度的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31-32页 |
| ·激素浓度对不定芽高度的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2-34页 |
| ·激素浓度与不定芽高度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34-35页 |
| ·相关分析 | 第34页 |
| ·回归分析 | 第34-35页 |
| ·MS与B5培养基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5-37页 |
| ·BA浓度对叶片增殖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生根培养与移栽 | 第38-39页 |
| ·蒲公英无菌根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9-49页 |
| ·不同浓度的BA对根再生的影响 | 第39-42页 |
| ·BA与NAA交互对根再生的影响 | 第42-45页 |
| ·两种激素浓度变化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两种激素浓度变化对平均再生不定芽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所有激素浓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5-47页 |
| ·50d后激素浓度与无菌根再生频率和平均再生不定芽数的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 ·50d后激素浓度与平均再生不定芽数回归分析 | 第48页 |
| ·生根与移栽 | 第48-49页 |
| ·蒲公英无菌根再生过程中球状体形成的研究 | 第49-51页 |
| ·BA浓度变化对球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球状体石蜡切片 | 第50-51页 |
| ·花药培养的初步研究 | 第51-56页 |
| ·花蕾形态特征与小孢子发育时期 | 第51-52页 |
| ·蔗糖浓度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再生植株的获得 | 第53页 |
| ·再生植株的鉴定 | 第53-56页 |
| ·细胞学鉴定 | 第53-54页 |
| ·PA倍性分析仪检测花粉植株DNA的含量 | 第54-56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6-60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高频无菌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6页 |
| ·激素浓度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56页 |
| ·叶片再生体系各因子的相关性 | 第56页 |
| ·叶片再生体系的回归模型 | 第56页 |
| ·无菌根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6-57页 |
| ·激素对根再生的影响 | 第57页 |
| ·根再生体系各因子的相关性 | 第57页 |
| ·根再生体系的回归模型 | 第57页 |
| ·根再生一步成苗 | 第57-58页 |
| ·讨论 | 第58-60页 |
| ·器官发生的方式不同 | 第58页 |
| ·叶片再生体系与根再生体系的比较 | 第58页 |
| ·球状体 | 第58页 |
| ·成苗途径的比较 | 第58-59页 |
| ·花药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